德国外长访华行程突然喊停,与其说是一场意外,不如说是中国在外交棋盘上给全球上了一堂生动的底线课。
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门突然宣布,外长瓦德福尔原定于26日的访华行程临时取消,理由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这场被德国企业寄予厚望的访问,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
![]()
前言
安格拉・默克尔在任德国总理的 16 年间,为中德关系构建了坚实的合作框架,其留下的外交遗产在当下更显珍贵。
2014 年,默克尔与中国领导人共同推动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定位,双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涵盖 60 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的合作网络,从高层互访到领事服务、从经贸投资到网络安全,形成了系统性的交流体系。
![]()
那个时期,中德通过定期政府磋商机制保持每两年一次的高层对话,两国外长主持的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每年举行,为双边关系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具体合作中,双方实现短期签证审发 48 小时办结的便利化措施,德国还在中国多个城市增设签证申请中心,这些务实举措让人员往来更加顺畅。
![]()
德国工业界更是在这一时期收获了丰厚回报,汽车、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形成了互惠共赢的经济联系。
如今,当德国汽车在华销量 2023 年第三季度出现 12% 的暴跌,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鲁斯武姆公开呼吁 “需要可预测的对华政策” 时,默克尔时代建立的稳定合作环境更显其 “含金量”。
![]()
德外长取消赴京行程的事件脉络与背景
2025 年 10 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率团访华,随行名单中包含德国经济界重要代表,这场筹备已久的访问被外界视为修复中德关系的重要契机。
然而在出发前 48 小时,德方突然宣布推迟行程,官方仅以 “会谈安排问题” 作为解释,这一变动在中德交往史上极为罕见,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
事件的关键背景在于瓦德富尔出发前的一系列公开言论触碰了双边关系的敏感红线。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要用德国 “自定义的方式” 实施一个中国政策,这番表态直接动摇了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而一个中国原则正是《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明确强调的核心共识。
不仅如此,他还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要求中国配合德国立场,在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问题上对中国提出限制放宽要求,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默克尔时代 “平等互信” 的合作精神形成鲜明反差。
![]()
消息传出后,原本计划随行的德国工商界代表集体退出代表团,用行动表达了对这种外交策略的反对。
德国议会一位议员直言,此次事件堪称 “超级外交灾难”,相关评价迅速登上德国各大媒体头条。
![]()
中方的回应立场与 “立规矩” 的具体体现
针对德外长推迟访华行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 10 月 27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回应,明确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德关系,强调双方合作的互惠互利属性,同时着重提出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 的核心原则,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中方在中德关系中明确底线的信号。
![]()
中方的立场并非临时应对,而是对默克尔时代确立的合作准则的坚持与重申。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双方早已明确 “尊重彼此重大利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合作” 的原则,而瓦德富尔的言论显然违背了这一共识。
从具体反应来看,中方通过外交回应清晰传递出 “合作不能脱离原则” 的态度,这种立场在实际合作中已有体现 —— 对于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坚守底线,对于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合作则保持开放。
![]()
这种基于规则的交往方式,既是对双边关系传统的延续,也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德合作边界的明确界定。
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施密特教授分析指出,中方的回应本质上是在维护长期形成的合作框架,避免双边关系因短期政治炒作而偏离正轨。
![]()
事件引发的德国国内反应与中欧关系影响
德外长访华取消事件在德国国内引发强烈震荡,不同群体的反应折射出对当前对华政策的深层分歧。
德国经济界的反对声音最为直接,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对政策的不确定性表达了强烈担忧。汽车行业作为中德合作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已感受到市场变化的压力,2023 年的销量下滑与政策摇摆形成的叠加效应,让企业决策更加谨慎。
![]()
原本计划随行访华的工商界代表集体退出,显示出经济界与外交政策之间的认知鸿沟。
在政治层面,德国议会内部出现激烈争论,部分议员批评当前外交策略 “缺乏连贯性”,认为不应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进行政治表态。
![]()
这种分歧也反映出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的定位困境 —— 既无法割舍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又试图在政治上展现强硬姿态,导致政策在务实与意识形态之间摇摆。
这种摇摆不仅影响中德关系,也对欧盟对华政策产生波及,欧盟内部原本就存在合作与对抗两种倾向,德国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外交失当,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分歧。
![]()
事件背后的中德关系发展启示与趋势
此次外交风波为中德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也让默克尔时代的外交智慧得到更清晰的印证。默克尔在任期间,始终以务实态度处理对华关系,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尊重中国核心利益,通过机制化建设保障合作的稳定性,这种方式既维护了德国工业界的利益,也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向前。而当前出现的波折则表明,脱离平等互信基础的外交操作,最终会损害双方利益。
![]()
从未来趋势看,德国工业界的诉求可能推动对华政策回归务实轨道。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稀土等关键资源供应、汽车等产品的销售市场,都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这种经济纽带构成了合作的底层逻辑。
![]()
结语
中方在此次事件中传递的 “相互尊重” 原则,为未来合作划定了清晰边界,也为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提供了方向。
![]()
正如《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所强调的,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当前形势下更应坚持平等相待,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也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