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这件事,就像一个精彩的剧本。前面6年的缓慢发展,不过是序幕,真正浓墨重彩的正篇,浓缩在一个月之内。剧情的加速器,是荷兰人的升级手段,从商业变成行政。表面看是荷兰与中国的冲突,实际上是中美在芯片产业链攻防战蔓延到荷兰。
冗长的序幕,突兀的冲突
安世半导体是一家荷兰公司,在2019年经营陷入困境。而中国闻泰公司,以330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安世的100%收购,这是当年中国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
![]()
值得注意的是,闻泰控股安世之后,将后者所有存量债务都还清了,这与一般收购套路不同。当时荷兰人还很感动。
安世的主营业务是成熟制程芯片,包含功率芯片、逻辑芯片、二极管等,有的很便宜,售价只有几分钱,但需求量大。
安世荷兰的客户遍及几乎所有欧美日(参数丨图片)大厂,包括大众、奔驰、宝马、Stellantis、通用、丰田、福特、现代。作为典型的Tier2,多数情况下它并非直接面对这些客户,而是集成在Tier1(比如博世)的产品中交付。不过,在新能源时代,主机厂有时候自己直接充当Tier1,安世也有了直供主机厂的机会。
2023年,美国荷兰日本签署了“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协议”。安世也在管制范围内。荷兰给出的方案是“成立超规格监事会”,即赋予监事会一票否决权,包括安世中国的所有业务。然后安排安世荷兰与安世中国彻底切割。但是面对闻泰100%控股安世,此举在商业上不可行,就算张学政(闻泰和安世的CEO)愿意卖,荷兰也不打算出钱买回股份。
到了2024年,闻泰进入美国政府制裁的实体名单,为如今的纷争埋下伏笔。
2025年6月12日,美国施压荷兰政府,要求撤换安世CEO。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提出“50%股权穿透”(该规则也是中国稀土管制的直接导火索),安世也因此进入“实体名单”。
9月30日,荷兰政府叫停了与安世谈判,冻结后者全球资产。
10月1日,被张学政“预约解职”但一直神奇在岗的CFO、COO、CLO(首席法务官)三人联合向荷兰企业法院“举报”。当天下午,法庭未开庭,直接以法庭令形式终止张的CEO职权,取消闻泰派驻人员的网络权限,将安世荷兰股份托管到第三方,荷兰行政法律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
10月11日,荷兰看守政府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议会辩解,“并非政府意愿”,“愿意协助闻泰受让安世荷兰股份”……
![]()
图:荷兰看守政府经济大臣卡雷曼斯
10月17日,荷兰掐断了安世中国的网络权限,声称安世全球不再担保安世中国产品质量。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双方仅就“沟通解决”达成共识,但中方的措辞非常强硬(敦促荷方从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出发、秉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简直当着和尚骂贼秃)
10月19日、23日,安世中国两度发声明称,不承认荷兰总部解除张秋明销售副总裁的决定,安世中国的业务正常开展。要求中国员工无视荷兰总部的指令,其薪酬由安世中国发放。
主机厂被殃及
国内一些舆论称“荷兰态度软化”,这不是事实。软化要看行动,而非“声称要协商”的表态。迄今为止,荷兰拿走安世全球控制权的意图未改变,也没有丝毫放缓动作的迹象。即便将来就股权达成协议(无代价拿走不大可能了),也不会改变安世就此分裂的前景。
安世分裂了,欧洲一票等货的主机厂咋办。WTO瘫痪、地缘政治纷争愈演愈烈、国际分工体系被侵蚀和动摇,这种情况下主机厂应该囤货保供。
![]()
实际上,除非出现非常确定的威胁,主机厂通常不愿意囤货。不止因为零部件种类太多,哪怕只囤积“关键零部件”,大量囤积的资金压占、汇率风险和库存成本,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欧洲所有主机厂都有裁员计划,成本问题已经非常敏感。何况,安世的产品根本称不上“关键”,根本上不了囤货清单。主机厂库房也就能保两三周的用量。
但就是二极管、栅极晶闸管、功率芯片这类技术含量不高、不值钱的小玩意,引发了麻烦。大众的沃尔夫斯堡从22日起暂停高尔夫、途观等车型的生产。更重要是摧毁了主机厂对供应链仅存的安全感。
安世分裂的后果
23日晚上,大众宣布找到替代供应公司了,但不想公布“新供方”的名字。从汽车行业合格供方的准入标准角度,两周找到芯片替代供应商,简直匪夷所思。
安世在欧洲的晶圆厂,位于德国和英国,一个用6吋晶圆生产沟槽型晶体管,另一个混线生产二极管。这样的产线,放在中国,别说6吋晶圆厂,就算是12吋晶圆,如果生产的是这样的低端产品,都不会审批立项了。原因是太落后,产能已经遍地都是。如果是碳化硅、氧化镓什么的,还有可能。
那么安世荷兰的竞争力在哪儿呢?在于汽车合规性。产品有一系列车规认证(如 AECQ100 、Q101),工厂要通过16949认证,新企业要挂牌一年以上才能申请16949审核,部分客户针对工厂可能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VDA6.3),企业认证、产品挨个认证,认证流程要1年以上。所有车规级证书都拿到了,从试样到量产,完整流程要2、3年。
那么问题来了,大众从哪儿找来的合规供应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美替代安世。其他供应商,就算本身手握所需的企业和产品认证,也难以立刻上手。
原因在于,功率器件设计和生产虽然简单,但需要仔细调整产线与设计的匹配度。CMOS的阱(用于减少漏电、提升集成度)形貌变一点、注入剂量微调一点,参数都不相同。只能一点一点试出给特定客户的导通电阻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主机厂轻易不会更换Tier2供应的简单半导体。
几乎所有的德国车企,更愿意用闻泰上海临港工厂和重庆万国厂提供的12吋晶圆产线出的产品。不管安世、闻泰旗下德国、英国,还是中国大陆的晶圆厂,封装测试都交付给东莞。后者完成了安世全球80%的封测工作。
如此,大众口中的神秘供方,大概率是安世中国。只不过这个风口浪尖,德国人不想掺和中荷或背后的中美争端,保供要紧。既然中国已经宣布安世中国的出口禁令,德国人怎么得到的芯片,那就是另外的事了。我们应该对德国车企与中国大陆官方的沟通机制有信心。
不止是大众,其他主机厂因为由Tier1供应,如果该Tier1拥有多个Tier2供方,那么可以平替,否则也是火烧眉毛。在美国,包含通用、丰田、福特、大众、现代等主机厂会员的汽车创新联盟(AAI)敦促双方尽快解决此事。
显然,分裂的结果,短期内会扰乱成熟制程芯片的国际供应秩序。长期看,并不会造成荷兰人卡住前端(设计和晶圆制造),中国卡住后端(封测),而是中国同时卡住了所有生产环节,安世荷兰或者荷兰政府拿到了一个空壳总部,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完整的“产供链”。
一旦分裂成为既成事实,那么安世荷兰的两条老爷爷产线,产也产不出(因为不完整)买也卖不出(因为技术和主流差了两代以上)。其核心资产——客户资源,将在拖延中逐渐流失。长期看,安世中国的货还照旧,手续也可以补全。但欧美主机厂将慑于“50%股权穿透规则”,而将订单转给其他供应商。只不过需要时间(大概率是德仪捡便宜)。
不管是否回头受让股权,荷兰失去的是商誉、营商环境,毕竟以行政手段抢夺合法商业公司的记录相当不光彩。而闻泰则因此丧失了部分(或大部分)国外主机厂、Tier1的客户订单。这是妥妥的双输局面。荷兰方面的决策背离自身利益的原因,莫过于具体决策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
![]()
安世的案子,预示着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新规则”正在诞生。不做任何价值观判断的前提下,商业规则也要让位于行政手段及其背后的大国意志。这样将导致主机厂仔细审视围绕自身的跨国产供链,对所有上游供应商的信任大打折扣。
安全评估要将大国博弈的因素考虑进来。这可能导致“供应链安全”本身成为奢侈品,除非有极高的成本忍耐力。在受到中企严厉挑战的当前,这么做尤其不合时宜,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在全球化崩解的前夜,谁掌握了供应链当中难以替代的环节(可能远非价值最高的部分),谁就拥有了超级权力。即便只使用威慑,也会筑起新战略平衡。
此事演变的结果,是跨国主机厂实行两套供应体系、市场运作乃至产品设计,直到大国竞争有了确定性结果,但短期内“出结果”可能性极低。这也要求拥有跨国业务的主机厂,要做两手准备。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创造价值的能力,还在于平滑类似“安世案”影响的能力。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京东“国民好车”,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和华为的集中会见,车企们传递了新信号
零跑霸榜,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并不完全对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