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李锦记联合主办的CIFST—第十四届“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复赛近日在北京举办。安徽宣城的宣木瓜、广西柳州的酸笋、四川雅安的鲟鱼……全国多所高校参赛学生天马行空般的创新思维,将这些特色鲜明的“土特产”用科技变成了美味的调味品。此次复赛以学生线上答辩、专家审阅计划书、品评作品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新和创意,同时也为食品企业开发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树起人才培养“风向标”
创新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食品领域多家知名企业联合打造的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据了解,自2011年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李锦记携手举办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为在校大学生搭建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借助年轻人的视角为食品企业的产品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持续为高校学子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舞台。经过多年的培育,大赛已成为国内食品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赛事之一。
CIFST—第十四届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于今年4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以来,全国多所高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哈尔滨商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0所定向高校参赛。同时,大赛也开放了非定向报名通道。初赛阶段,参赛团队构思创意,提交创意计划书;复赛进入产品研制、提交策划方案阶段,经专家评审后,多所高校参赛学生晋级决赛。入围此次复赛的创新作品均来自从参赛高校提交的105份有效计划中优选出的30份创意计划书。
据了解,今年10月底,入围团队将会参加现场答辩,前三名、最佳创意、最佳市场潜力、最佳包装设计、优秀产品、优秀团队、最佳指导教师、优秀组织高校等多个奖项将在终评会上评出。表彰仪式将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广东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年会期间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入选“2025—2026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关联赛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2025年首次面向全国学会遴选优质青年组科技竞赛作为关联赛事。后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相关要求,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本届李锦记杯学生创新大赛鼓励参赛团队研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型调味品,产品需兼顾产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大赛设计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不仅能培养学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又能提升学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综合素质。
创新作品不断涌现
从2011年的“创意中国味”、2012年的“传统寻新味 龙腾促新人”,2020年的“素未谋面 酱新有李”,再到今年聚焦“健康与天然调味品”,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主题见证着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创新发展方向和消费市场趋势。历届大赛中,诸如低钠型大鲵肽猴头菇剁椒酱、茶香风味沙拉酱等创新作品不断涌现,展示出学生的无限创意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
本届大赛中,更是涌现出了多个让人惊艳的创新作品。宣木瓜醋、雅鲟素珍酱、三菌联酵创新苹果醋、“辣么糯”糟辣酱、湘野三鲜凉拌露、沉香牛肉调味酱、木姜子轻酵辣蘸酱等创新产品均让专家眼前一亮。以“辣么糯”糟辣酱为例,其产品风味突出,辣中带甜,发酵味足,而且报告书系统完整。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深挖传统工艺,以广西非遗传统米酒发酵工艺为基础,通过乳酸菌、糯米协同发酵,更在于选用柳州融水糯米、广西指天椒为原料,创新性地融入食药物质山楂、陈皮,并添加赤藓糖醇。湘野三鲜凉拌露以湖南浏阳野山椒、永顺紫苏、常宁茶油为原料,开发出新型的调味品;潇湘三味鲜辣酱以洞庭湖鲜虾、张家界木耳、永州三味辣椒为原料,创新出独特的风味。
不仅“土特产”受到参赛学生的关注,在大食物观的推进中,南极磷虾等高蛋白食材也受到青睐。例如,海味鲜萃产品选用了大于80%的南极磷虾等为主要原料,产品海鲜味十足。海参多鲜蚝油产品则是受李锦记主打蚝油产品启发,融合了海参、干贝、虾酱及香菇提取物研发而成。这款新品不仅创新了蚝油口味,同时还设计了新颖别致的海参洗碗擦,便于产品整体宣传推广。
加大利用加工副产物,也成为此次复赛中学生们的一大关注点。例如,核香减盐鲜产品重在利用核桃粕,产品有淡淡的核桃香味。面对专家提出的“是否分析过产品营养成分及应用场景”的问题时,学生表示,不但对这款产品进行了营养分析,还考虑了其应用场景——由于产品的低盐特性,将消费人群锁定在老年人群和健身人群。此外,设定为早餐应用场景的茶醒醒——早安醒神甜酱,则以茶叶副产物茶渣为原料。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室主任张俭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黄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毛羽扬,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北京鸿禧志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赵向东,以及李锦记酱料创新与品质技术项目管理副总监朱娅媛、李锦记中国企业事务高级主任熊键参与本届复赛评审。
刘昊宇表示,创新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食品研发人才的培养;而学生们在比赛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能为企业研发提供新思路,这种双向赋能正是大赛的价值所在。此次复赛上展示的诸多新品、报告书,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们几个月来的踏踏实实努力和不断创新。通过参赛作品,能够看出学生们紧紧抓住了减盐减糖、药食同源、辣味产品等当下的热点。他希望通过学生创新大赛这一平台,能够帮助同学们在专业方面走得更深、更远。
刘秀梅指出,在有的参赛作品中发现仍在沿用旧的食品安全标准。她希望参赛学生们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毛羽扬则建议学生们在创新产品时,还需考虑到不同的应用场景。
李锦记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创新产品的评审,能够看出同学们的创意满满,如木姜子、发酵番茄的应用,契合了当下的消费趋势。李锦记将继续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通过大赛发掘更多青年人才,鼓励年轻一代的食品人突破传统,用科技与创意重新定义美味,共同推动中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28日5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郑莹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