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苏联卫国战争80周年,俄方学者开始重提往事。2025年俄科学院远东所中国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在俄卫星通讯社的采访中称:二战期间苏联对中国“鼎力相助”,并获得了中国4.5亿美元的矿产、粮食支持以及情报交流。此言引发两种反应: 一类突出友谊和共同抗战的记忆;另一类认为现实诉求是借历史拉近关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回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全面南进,中国战场孤立无援,英美观望。8月21日,中国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随后蒋介石就发出了援华的电报。苏方很快同意贷款2.5亿美元,实际用去1.73亿,专门购买苏制军火,是无息贷款,指定采购渠道,运输由苏方控制。救急就是真救急,账也要算清。
 ![]()
从1937年开始,苏方共提供900多架飞机(I15)、I16战斗机、SB2轰炸机为主力、1140门大炮、82辆坦克,大量弹药,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空中激战。后勤命脉是漫长又艰难的陆路:从萨雷奥泽克→乌鲁木齐→兰州,三年一共出动了5260辆卡车、4000名人员,走了1850万公里路,在茫茫沙漠、高原和皑皑冰雪中运送油料、炮弹和枪械,保证前线能够持续供给物资。
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参加写入了战争史。武汉会战中,I16与日机缠斗,损失惨重;武汉城南烈士陵园埋葬了34名牺牲的苏联飞行员。志愿队在汉口、 广州、南昌等地作战中伤亡率超过三成,1940年中国空军已经实现了1045名飞行员接受苏方系统训练,教官不只教飞行,还会参与战术筹划。整个援助期苏方共提供1235架各型飞机,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补充,哪里紧急就补哪里。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是1937年后第一个支援中国的国家,基本同意中方的要求,并提出中方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产、粮食以及情报支持;而俄方韦尔琴科把时间线拉到1931年,认为苏联一直站在中国一边,到1937年更成了唯一的援助者。背后的战略盘算是:日本兵锋逼近蒙古和苏联边境,斯大林既要稳住远东的安全,又想借援华把日本的注意力引向南方,用中国来消耗日本,为苏联争取时间。
 ![]()
战场的另一端在1945年,苏联8月对日宣战,百万红军三路进攻东北,24天击溃关东军,接管长春、沈阳、哈尔滨的工厂、铁路和军火仓库,部分资源运回本土,部分在撤军前移交并装备东北人民自卫军。苏军约半年撤退,工业和交通体系留在当地。中共迅速进驻,控制辽吉黑核心区并建立根据地,东北成为战后格局的重要转折点。既可以看成是援助,也可以看成是布局,两者的依据都存在。
援助确实在初期难关中帮助中国度过:飞机、大炮、弹药、运输线与教官团都是实打实的物资。但是援助不是慈善:有息贷款、指定采购、运力掌控,苏方要稳固自身安全、扩大影响力、做生意。战后东北的操作,是对资源与秩序的重新调整,有取走也有交接;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它属于国际政治的常态;对接受帮助的一方来说,既要接受援助,又对条件保持敏感,计较利弊得失是一门必修课。
关于4. 5亿美元矿产和粮食支持的说法存在账目核算、具体提供者、如何评估的问题。戈尔巴乔夫的表述很容易被用来塑造叙事,提醒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两种听到的理解都不太出乎意料,关键是不要用一个简单的话来概括复杂的史实,要等待更多的公开材料。
 ![]()
还要看到援助规模随战局走。淞沪吃紧先上航空;武汉胶着志愿队加入、伤亡高;后勤压力大,卡车司机顶在荒漠冰雪之中;1940年训练成为重点,飞行员队伍必须成型。每一个节点都是选择和权衡,日本兵锋改变,苏方战略就要调整,军事和政治计算交织在一起。
东北战后时代接续节奏:接收、带走、移交、撤出等阶段影响后续发展:中共部队的装备、辽吉黑的控制和根据地的建立都与其有关,进而重塑全国力量分布。摆上细节来讨论,才能使讨论有根基。
当下中俄关系热度极高,80周年节点上俄方专家再提援助与互助并不一定是拿过去抵当今天,但明显是在强化一个叙事:并肩、支持、牺牲、互利。听者应有分寸: 历史提供的情感和经验,不是免罪符;现实的问题要在现实中解决。
 ![]()
苏联同意中国全部要求的漂亮话落到条款上就显示出边界:贷款、利息、采购渠道、运输权都是限制。援助与交易共存,这就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情义在,利益就在前。斯大林绝不会去做慈善家,所以,在1940年代挑选扶助的对象时,“牵制日本”成为了当务之急,北方势力当然是优选。
几条提醒: 记住数字与时间线:2.5亿美元贷款、1.73亿实际采购、900多架飞机、1140门大炮、82辆坦克、三年5260辆卡车和4000人跑了1850万公里、武汉烈士陵园有34名苏联飞行员、1940年训练了1045名中国飞行员、总援助1235架飞机、1945年苏军24天击溃关东军;看动机要全面,援助与条件并存,牵制日本、稳远东、扩影响与交易叠加;战后东北的节奏与影响要看清;对4.5亿美元的数字保持谨慎,来源为俄方说法,细目没有公开。
历史不是单向恩情。苏联援华是稳住自家后院,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接受援手是稳住战场。战后东北操作,既助中共又稳苏联远东安全,现在中俄伙伴关系不能靠情绪,需要确定利益边界与规则。把历史看全、 情感落地、账算清楚,决策才会更加稳健。讨论应该基于证据、时间线和细节,少用口号,才能让今天少走弯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