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凌晨,杨振宁在北京清华园寓所安详离世,享年103岁。
![]()
没有冗长的告别仪式,只有夫人翁帆轻声念完他最爱的《春江花月夜》,心电图归于平直。
![]()
那一刻,世界仿佛按下了静音键,随后,整个物理学界开始用另一种方式为他“发声”。
11月1日,清华主楼后厅,追思会现场只摆了一张旧书桌、一盏台灯、一摞手稿。
诺贝尔得主David Gross隔着屏幕说:“杨的最后演算,把高温超导的‘迷宫’和规范场论的‘地图’拼在了一起,像给迷路的孩子递了张回家的车票。
”那张手稿如今被锁进恒温玻璃柜,纸角微卷,却没人敢抚平——它太新,又太旧,新到还没发表,旧到写于一个世纪老人颤抖的笔尖。
同一天,中国科学院宣布:5亿元“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基金”上线,35岁以下青年学者可“零门槛”申请。
规则只有一句——“敢问大问题”。
首期获资助的24人里,有人想算清“量子引力如何长出时空”,有人打算用拓扑绝缘体“搭积木”造出新的宇宙模型。
钱不多,却像老先生生前最爱说的那句话:“给年轻人一把梯子,他们会把天捅个窟窿。
梯子已经有人爬了上去。
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张朝阳,在《物理评论快报》刊出论文,验证了杨振宁生前最后一个猜想: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拓扑结构里,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楼梯”,能让粒子在看似绝路的能带里“拐弯”。
审稿人评语只有一句:“This is Yang’s last wink.”(这是杨最后的眨眼。
而在清华,一栋青砖小楼正在改建。
![]()
两年后,这里会变成“杨振宁科学文献馆”。2.3万册私人藏书已清点完毕,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6封爱因斯坦回信。
泛黄的信纸上,老爱用德语写:“对称性是上帝的指纹,而你,找到了半枚。
”工作人员说,老先生生前常把这几封信当“错题本”,边看边嘟囔:“老爱错了这里,我得改。
更大的“错题本”正在全国铺开。
教育部一纸通知:2026年起,“杨-米尔斯理论”正式编入物理学专业核心课。
教材扉页印着杨振宁手写的一句话:“学物理,不是背公式,是学会害怕——害怕自己错过宇宙偷偷递来的眼神。
宇宙也在回礼。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第407012号小行星命名为“Yangzhenning”。
它远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公转周期11.3年,像一颗永不坠落的卫星,绕着太阳,也绕着人类的好奇心。
翁帆把300万美元诺贝尔奖金全捐了,设立“杨振宁科学传播奖”。
首个获奖项目是一部10分钟的动画《对称之美》,用一只折纸鹤讲规范场论:纸鹤左翅抖一下,右翅必跟着抖,看似对称,却在折痕里暗藏“破缺”。
动画上线三天,播放量破千万,弹幕刷屏:“原来物理可以这么浪漫。
![]()
浪漫背后,是老先生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道“计算题”:如何让最前沿的理论,飞入最普通的人心?
答案或许藏在他90岁生日时说的一句话:“我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拿诺奖,而是把中国人对科学的自卑,留在了20世纪。
如今,自卑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凌晨两点仍亮灯的实验室、B站弹幕里的“杨-米尔斯方程我来啦”、以及高中生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规范场论”四个字。
杨振宁走了,却把“光”调成了常亮模式——照向公式,也照向人心。
追思会结束时,翁帆没有致辞,只放了一段录音。
是杨振宁去年冬天在清华园散步时的笑声,背景里风声猎猎。
他说:“我若不在了,你们就抬头看那颗小行星,它亮一下,就是我眨眼。
此刻,夜空澄明。407012号小行星正掠过地球,像一次遥远的眨眼。
我们抬头,看见的不止是光,还有光里未写完的方程、未走完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