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出行,连续遇到绿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今,在山西的许多主干道上,这种“一路绿灯”的畅行体验正逐渐成为现实。10月27日,省公安厅交管局通报,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63条总长614.1公里的“绿波带”,群众驾车出行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基础升级 从“单点孤灯”到“全程联网”
交通信号智能化,始于硬件设施的升级。交管部门首先对全省11个市建成区的2837个灯控路口展开动态排查,建立基础台账,及时整改47处不符合标准的设施问题。同时,对老旧交通信号控制机进行升级改造,在道路新建、改建中同步更新设备,确保其兼容性与联网能力,使信号机具备多源检测数据的汇聚处理功能。
在此基础上,各地加速推进信号联网联控。太原、大同、临汾等7市的建成区信号灯联网率已超过70%,其中太原、大同、临汾还专门成立了交通信号控制中心,组建专业团队。以太原为例,通过建设23个路口雷视检测器、引入互联网路况数据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与数据感知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信号参数远程调整、方案一键下发,构建起数据驱动的信号控制新模式。
策略优化 为城市交通“量峰定策”
围绕“早高峰保畅通、平峰期提效率、夜间保安全”的目标,山西交管部门根据交通流变化规律,为“绿波带”量身定制控制策略。高峰期侧重于交通流均衡调控,缓解拥堵;平峰期以绿波协调为核心,减少车辆停车等灯次数;夜间则通过短间距“红波”控制,引导车辆减速慢行。
太原市的实践尤为典型,在36条主干道的408个路口设置了55条“绿波带”,逐步形成覆盖城市的“十横十纵”主干道绿波网络。在迎泽大街提质改造阶段,交管部门提前介入,将信号时间控制与交通组织空间控制相结合,打造“时空一体化”绿波方案,使高峰时段车辆平均行程时间减少10%至15%,非高峰时段减少15%至20%。
今年以来,我省在原有82条“绿波带”基础上,新增81条“绿波带”共计311.8公里,实现了“绿灯损失最小、通行效率最大”的目标。
区域协同 从“一条路”到“一张网”的智慧跃迁
从单条道路的“绿波”优化,到整片区域的协同治理,山西交管部门不断拓展交通精细化的深度。针对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等交通流量关联度高的区域,交管部门综合考量路口间距、行车速度、非机动车及行人相位等因素,优化相位差,通过区域绿波协调带动周边路网整体效率提升。
太原市义井片区通过“划分子区、双向绿波”的方式,对6条道路16个路口实施联合控制,设置5条双向绿波和1条单向绿波。数据显示,该区域整体停车次数较优化前减少58.8%,行程时间减少16.2%,行车速度提升12.4%。“一片绿”的治理成效让居民出行更加顺畅。
临汾市鼓楼环岛一直是当地交通管理的难点。
为提高通行效率,临汾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以环岛为中心,联动上下游4个灯控路口实施智能信号协调,使环岛日均拥堵时间减少60.5分钟,降幅达47%。该案例还入选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精品案例。此后,临汾市进一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中心城区20个智能信号控制路口,实现从“人看灯”到“灯看人”的转变,中心城区高峰拥堵延迟指数长期稳定在1.5以下。
下一步,山西将持续引入智能信号控制技术,推动“绿波带”从主干道向区域路网深化拓展,构建“感知—决策—调控”一体化的智慧交通体系,全力让“一路畅通”成为城市出行常态,将交通治理成效切实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记者 杨晶 实习生 郭蕙宁)
来源:山西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