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育领域,李珍老师的身上始终带着两种极具感染力的标签:一种是从内蒙古偏远小镇一路逆袭考入北大的励志样本,她用自己走过的弯路与找到的方法,读懂了学生“提分难”的痛点;另一种是深谙亲子沟通的海淀妈妈,她以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视角,破解了很多家庭“教不会、学不进”的困境。这两种身份交织在一起,让她成为了学生与家长眼中懂教育更懂人的好老师。
一、逆袭之路:从班级垫底到北大,方法破局改写求学命运
李珍的求学故事,藏着太多普通学生能共鸣的困境与突破——她出生在内蒙古的小村落,小学阶段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甚至随时面临辍学风险,“靠学习改变环境”的念头从那时起就深深扎根在她心里。初中时,一位老师的认可给了她关键的信心,她始终保持年级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县里的重点高中。
可进入高中后,落差骤然显现:由于初中基础薄弱,她完全跟不上重点班的学习节奏。班里聚集着本县、隔壁县甚至隔壁市的中考状元,而她只能靠“蛮力刷题”追赶——数理化生每科都买三本以上教辅,遇到看不懂、不会做的题目就跳过,会做的就反复刷,陷入了“量多取胜”的误区。最终,成绩不仅没有提升,反而稳居班级倒数,心态也逐渐崩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传纸条、聊八卦的躺平状态。
转折发生在班主任的一次鼓励。班主任注意到她的努力与困境,主动与她沟通,提醒她其实和班级里的XX学霸拥有相似的潜力特质,只是那位同学做题不追求数量,更注重精炼,不必陷入“量多取胜”的误区。这番话点醒了她,也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努力需要方法,而非盲目重复。她开始放弃无效刷题,摸索出一套高效刷题三步法:
- 回顾每道题的解题过程,梳理清楚每一步的逻辑;
- 针对变形题,对比它与原题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挖掘背后的联系;
- 将做过的题目反复回看三遍,总结同一类题的共性规律,加深对题型的认知。
这套方法的效果远超预期:仅用两个月,她就在高一期末考试中从班级50多名跃升至第4名,全年级排名第9;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始终保持全校前2的成绩,甚至在未学完高中全部知识的情况下参加高考,考出了580多分的成绩,超过一本线30多分。
命运的考验却在此时降临:升高三的暑假,因长期营养不良,李珍生了一场大病,只能休学一年。即便在家休养,她仍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出六百零几分的成绩,但她不甘心,选择了复读。复读期间,她每月都要去北京复查,每次一待就是一周,课程再次脱节,成绩大幅下滑——三模时仅考了480分,这个分数只能报考大专,连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但她没有放弃,而是重新捡起“方法论”:每天坚持刷一套高考真题,对每道错题都认真归因——是解题方法不对,还是存在知识漏洞?再将题目分类,逐一针对性解决。靠着这样的精准复盘,她的答题准确率逐步上升,最终以轻松自信的心态走进高考考场,不仅考出全校第一的成绩,更以660多分(数学130多分)的高分考入北大,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这段从“垫底”到“顶尖”的经历,后来成了她理解学生困境的“钥匙”——她知道那些“努力却不见效”的学生有多焦虑,也清楚“找对方法”对提分有多重要。
二、海淀妈妈视角:好教育不是灌满水,而是点燃孩子的自驱力
如今的李珍,还有一个让家长倍感亲切的身份——海淀妈妈。在家庭分工中,孩子的教育主要由爸爸负责,她偶尔参与,但这份“家长角色”却让她跳出了“纯教师”的视角,更懂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学习痛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与丈夫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折射出很多家庭的教育分歧:面对孩子的学习,丈夫总觉得“孩子笨、方法不对”,一旦孩子学不会,就容易着急生气,甚至强硬要求孩子“学直到会”,反复讲述知识点却不解决根本问题,导致孩子常常在学习中哭;而李珍的第一反应是“孩子不笨,只是学习态度没到位”——她不会先指责孩子,而是先耐心沟通,让孩子冷静下来,再从根源上找“学不会”的原因:是某个知识点没吃透,还是解题思路卡壳了?
找到问题后,她会用疏通式的方式教孩子:先把知识点讲透,让孩子听懂后自己复述一遍,再找几道变形题让孩子练习,确保孩子“深度学会一个知识点,而非浅尝辄止”。她从不追求“题量”,更看重“学会”的质量,始终坚持“不求多只求精,一定要让孩子真正搞懂一类题”。
作为海淀妈妈,她对“内卷”的理解也格外清醒。在她看来,海淀妈妈的“卷”不该是“蛮力式”的——比如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从早到晚不停学习;而应聚焦两个核心:
- 高效学习: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知识,不做无用功;
- 合理安排: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与学习态度,如果孩子状态不好,就先让孩子休息,等状态调整好了再学。
她认为,学习不应是死记硬背或单纯拼时间、拼体力,那样很容易磨掉孩子的灵性,更希望孩子能聪明地学,而非辛苦地学。
就连给孩子选老师,她也有自己的标准,核心围绕三点:
- 有趣:讲课生动幽默,还能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建立信心;
- 专业:讲解细致、娓娓道来,确保孩子能听懂;
- 有安全感:老师既要在专业上让孩子信服,也要在人格上给孩子依靠,让孩子知道“有问题随时能解决,老师能兜底”。
这份“家长视角”,后来也融入了她的教学:她会像理解自己孩子一样,去理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会像规划自己孩子的升学路一样,帮学生梳理学习规划;更会像激发自己孩子的自驱力一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我能行”的成就感。
三、好老师的底色: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人
从内蒙小镇的追梦女孩,到北大校园的学霸,再到如今的初中数学名师与海淀妈妈,李珍的每一步都与“教育”紧密相连——她曾因好老师的鼓励而坚定方向,如今便成为那个“点燃别人”的人。
她懂“小镇做题家”的迷茫,所以教学中会分享自己的刷题误区与复盘方法;她懂家长的焦虑,所以会兼顾“提分”与“成长”,帮孩子培养自驱力;她懂学生的畏难,所以会把复杂知识拆成“梯子”,让数学不再可怕。在她身上,我们看到好老师的模样:不仅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有共情与温度,能用自己的经历与方法,帮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提分路”与“成长路”。
如今,李珍依然在初中数学教育的路上前行,用多题归一的智慧,用薪火相传的初心,点亮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数学梦想。而这,正是“好老师群星闪耀”的真正意义——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好老师群星闪耀|初中数学李珍:从内蒙小镇到北大,这位海淀妈妈用成长经历读懂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