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东部的“蜂蜜幼儿园”,被俄军无人机炸得面目全非。
48个孩子被困在燃烧的建筑里,烟尘弥漫,屋顶还在不断坍塌,这场突袭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瞬间变成了险境。
无人机盯着幼儿园这种民用设施炸,这事儿怎么说都没道理。
![]()
幼儿园周边压根没有什么军事设施,地图上标得清清楚楚。
泽连斯基总统之后表态,说俄罗斯越来越肆无忌惮,这话其实一点不夸张。
毕竟对着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下手,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脚。
废墟里的拥抱:将军和新闻官的双重坚守
乌克兰民事保护局的亚历山大・沃洛布耶夫少将,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救援者。
![]()
他侧身避开镜头,怀里紧紧裹着个用外套包着的小女孩,粉色的小鞋从外套边缘露出来,这张照片后来传遍了全球。
本来想说说他的将军身份多特殊,后来发现那一刻,他就是个拼尽全力保护孩子的普通人。
民防部门的新闻官费迪尔・乌年科,平时压根不用冲在救援一线。
那日,他目睹孩子们瑟缩于地下室,眸中满是惊惶恐惧。此情此景,让他无暇思索,不假思索便投身于营救行动之中。
![]()
他的头盔摄像机全程记录着一切,镜头里的小男孩紧紧抓着他,哪怕外面有汽车在燃烧,队友们忙着灭火,这孩子也没哭,只是攥得更紧了。
费迪尔一边安抚孩子“可以使劲抱我”,一边还没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份双重坚守确实让人佩服。
空袭警报其实提前响了,孩子们都躲进了校内避难所,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火势越烧越旺,烟尘不断往避难所里灌,屋顶随时可能彻底坍塌。
![]()
救援的人们没多想,一个个冲进废墟,抱着孩子就往外跑。
孩子们被转移到几百米外的安全接待点,虽然没人受伤,但那种恐惧,怕是这辈子都很难忘记。
“双重打击”的阴云:民用目标为何成了攻击对象
这场袭击没造成孩子伤亡,却让附近一名工作人员遇难,还有九人受伤。
其中有人严重烧伤,有人甚至遭遇了创伤性截肢。
![]()
救援者们在废墟里穿梭,不仅要防备火灾和坠物,还得时刻警惕二次袭击。
俄罗斯的“双重打击”战术在乌克兰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对着同一个目标先炸一次,等救援人员赶到,再发动第二次袭击,目的就是冲着救援者来的。
就在幼儿园遇袭的第二天,哈尔科夫不远的村庄里,一名消防员就因为这种双重打击丧生,五名同事也受了伤。
![]()
如此看来,救援者们每一次冲进废墟,都是在拿生命赌。
俄军所使用的“见证者”无人机,系由伊朗精心设计。这款无人机具备一定载弹能力,可携带高达50公斤的弹药,于战场发挥独特作用。
这种无人机的嗡鸣声,乌克兰人不管是前线士兵还是普通民众,都已经听得太多了。
俄罗斯一直说自己不针对居民区,但“蜂蜜幼儿园”的所有房间都被炸毁,周边也没有军事设施,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
乌克兰方面觉得,俄军在战场上没占到什么便宜,就把矛头转向了民用目标。
亚历山大少将和费迪尔都这么认为,这场袭击没改变他们的信念,反而更坚定了“必须熬过这一切,取得胜利”的想法。
当被问到48名孩子的未来,亚历山大说希望所有孩子都能生活在和平中,这话其实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战争里最无辜的就是平民,尤其是孩子。
![]()
“蜂蜜幼儿园”的废墟,不仅毁了一栋建筑,更戳破了所谓“不针对民用目标”的谎言。
救援者们的拥抱和坚守,是硝烟里最温暖的光,但谁也不希望再有人需要这样的“英雄时刻”。
毫无疑问,只有停止攻击民用设施,回到谈判桌前,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远离硝烟,重新拥有安稳的童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