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 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1 发展阶段划分与关键节点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技术能力和应用范围的重大突破。早期发展阶段(2000 年以前)始于 1973 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出世界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WABOT-1,这台机器人身高 1.6 米,体重 125 公斤,能够用日语交流并完成简单动作。随后在 1980 年代,美国 SRI 国际的 "Shakey" 机器人实现了基础环境感知能力,标志着机械驱动时代的到来。
概念萌芽与技术探索期(2000-2022 年)见证了人形机器人从科幻概念向工程现实的转变。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包括 2000 年本田发布 ASIMO 机器人,首次实现双足动态行走,步态速度达到 3km/h。2013 年波士顿动力发布的 Atlas 机器人展现了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能够在跑步机上健步如飞并完成跳跃、旋转等复杂动作。然而,这一时期的发展总体较为缓慢,主要受制于技术瓶颈和高昂成本。
AI 与大模型赋能期(2022-2024 年)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ChatGPT 等生成式 AI 的突破极大加速了机器人智能化进程,具身智能概念兴起并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21 年特斯拉首次公布 Optimus 计划,2022 年正式发布原型机,标志着科技巨头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密集发布产品,2021 年优必选发布 Walker X,2022 年小米公布 CyberOne,2023 年傅利叶 GR-1、宇树 H1 等产品相继登场。
量产元年与规模化发展期(2025 年至今)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5 年被业界普遍视为 "量产元年",全球万台以上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场景训练。这一阶段的特征包括技术路线逐步收敛、成本快速下降、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及产业生态体系的初步形成。根据行业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达到 1.24 万台,市场规模为 63.39 亿元;到 2030 年,销量将接近 34 万台,市场规模突破 640 亿元。
1.2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多维度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运动控制、AI 交互、感知系统和能源管理四个核心领域。在运动控制方面,从早期的机械步态发展为动态平衡控制,波士顿动力 Atlas 通过液压驱动系统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实现了后空翻、跑酷等高动态动作,而特斯拉 Optimus 则采用仿生关节设计与全身扭矩控制技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了稳定性。
AI交互技术的突破尤为显著,多模态生成式 AI 让机器人实现了 "语音交互 + 自主决策" 能力。以 OpenAI 的 GPT-4o 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类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使机器人能够理解复杂指令并完成相应任务。视觉感知技术通过视觉-语言模型如 CLIP、BLIP 等,使机器人能够理解图像内容并生成自然语言描述。
感知系统的进步体现在多模态传感器的集成应用上,现代人形机器人集成了激光雷达、深度相机、肌电传感器等多类感知设备,构建了全方位的 "感官网络"。能源技术方面,电池技术遵循 "摩尔定律" 式发展,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使机器人续航突破 8 小时,为全天候作业奠定基础。
商业化进程方面,2025 年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转折点。特斯拉计划在 2025 年生产数千台 Optimus,2026 年出货 5-10 万台,2027 年达到 50-100 万台的规模。中国企业如优必选、智元、傅利叶等也纷纷宣布量产计划,其中智元机器人在 2025 年 1 月实现了第 1000 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
1.3 全球投资热度与资本布局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度在 2024-2025 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一新兴产业。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5 年 1-8 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 127 起,投融资金额达到 364.36 亿元,远超 2024 年全年总和,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资本涌入的高峰期。
从全球视角来看,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突破 140 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占比高达 60%,融资额达 84 亿元,超越 2024 年全年水平。2024 年 1-10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约 70 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 110 亿元人民币。
![]()
投资轮次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早期化特征,50 亿美元的投资总额中,早期融资(种子轮、天使轮及 pre-A 轮)占比高达 45%,达 22.5 亿美元,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这一新兴技术领域的高度期待与风险偏好。2024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 64 笔超千万元级融资,仅 2025 年第一季度就多达 19 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280%,其中接近一半的融资规模超过 1 亿元。
从投资机构类型来看,参与人形机器人投资的机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包括传统 VC/PE 机构、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以及科技巨头的战略投资部门。其中,腾讯、字节跳动、美团、京东、宁德时代等科技和产业巨头的参与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应用场景和产业资源的对接机会。
2. 全球产业格局与地区差异分析
2.1 主要市场发展特征对比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多极化发展特征,主要形成了美国、中国、日本、欧洲四大核心市场,每个市场都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
![]()
美国市场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和风险投资方面的传统优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保持着技术引领地位。美国企业在 AI 算法、核心芯片和底层技术架构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以 OpenAI、特斯拉、Figure 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和高端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政府通过国家机器人计划(NRI)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等政策工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市场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崛起,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Humanoid 100》报告,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100 家核心上市公司中,中国占 35 家,美国和加拿大占 35 家,亚太其他地区占 18 家,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占 12 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确认参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公司中,73% 来自亚洲,且过半来自中国;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 63% 的份额,尤其在 "身体" 环节优势显著,有 77% 的本体集成商来自亚洲,且中国公司同样占据半壁江山。
日本市场虽然在机器人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在本轮人形机器人浪潮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根据 M2 觅途咨询报告,日本拥有 26 家整机企业,仅次于中国(43 家)和美国(28 家),排名世界第三。然而,在具身智能浪潮中,日本企业的参与度极低,更多企业选择聚焦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机器人新战略》在 2022 年投入超过 9.305 亿美元,重点支持制造业、护理医疗、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
欧洲市场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中呈现出稳健但相对保守的特征。欧洲企业在精密制造、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方面拥有传统优势,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欧洲各国在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凭借深厚的工业传统与跨国协同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德国以其强大的机械制造实力在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系统等关键硬件研发上精益求精。
2.2 技术路线与政策环境差异
各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选择上体现出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技术优势。美国企业普遍采用 "AI 优先" 的技术路线,重点发展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交互和自主决策能力。特斯拉的 Optimus 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直接从摄像头数据产生关节控制序列,无需中间编程,实现了真正的智能化自主控制。OpenAI 支持的 1X Technologies 则专注于家庭服务场景,其 NEO 机器人支持多房间清洁,2024 年预售量超 10 万台。
![]()
中国企业的技术路线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像优必选这样专注于运动控制和整机集成的企业,也有像智元、星尘智能这样从 AI 大模型切入的创新企业。优必选的 Walker 系列从 2016 年开始研发,历经多次迭代,2025 年推出的 Walker S1 具备 41 个自由度,搭载盘古大模型,已在汽车工厂实训。智元机器人则采用 "AI 大脑 + 灵巧身体" 的技术路线,其远征 A2 机器人在 2025 年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交付。
日本企业的技术路线更加注重精细化和实用化,重点发展工业应用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川崎重工在 2022 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目标是成为 "AI 工人",专注于工业制造场景的应用。丰田、本田等传统制造企业则更多地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汽车生产线上的精密装配和质量检测。
欧洲企业在技术路线上强调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更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形机器人归为高风险 AI 系统,要求做到高度透明、严格数据治理和人工监督,这一法规于 2025 年 2 月开始实施总则及禁止性 AI 实践章节,将于2026 年 2 月发布高风险 AI 系统指南。
政策环境方面,各国政府都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支持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 2027 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研发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2021 年向 NRI-3.0 基金提供了 1400 万美元支持,鼓励学术界、工业界、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日本政府则通过《机器人新战略》提供了超过 9.305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7780 万美元)、照护与医疗(5500 万美元)、基础设施(6.432 亿美元)和农业(6620 万美元)。
2.3 产业链结构与竞争态势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工特征,形成了 "亚洲制造、美国 AI、欧洲标准" 的格局。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日本。根据产业分析数据,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价值占比分布为:行星滚珠丝杠 19%、无框力矩电机 16%、减速器 13%、力传感器 11%、空心杯电机 8%。
在减速器领域,日本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哈默纳科占据全球谐波减速器市场 80% 左右的份额,纳博特斯克占据 RV 减速器市场约 50% 的份额。然而,中国企业正在快速追赶,绿的谐波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市占率已提升至 25%,其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位,已为小米、宇树科技等提供配套服务。
中游的整机制造环节呈现出中国企业主导的态势。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 300 家,中国企业数量超过 150 家,美国超过 45 家,日本超过 20 家。中国企业在整机集成、系统优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下游应用服务环节则呈现出全球化竞争的特征,美国企业在软件和服务方面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在应用场景拓展和商业化落地方面表现突出。在工业应用领域,中国企业如优必选、智元等已经在汽车制造、3C 电子等行业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在家庭服务领域,美国企业如 1X Technologies、Figure 等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方面领先;在医疗康复领域,日本企业凭借其在精密制造和医疗技术方面的优势占据重要地位。
![]()
竞争态势方面,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演变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大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争夺技术制高点;二是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还要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三是成本竞争成为关键因素,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四是应用场景竞争日益重要,能够率先在关键应用场景实现突破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
3. 主要应用场景发展分析
3.1 家庭服务场景
家庭服务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清洁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但真正意义上的人形家庭服务机器人是近年来随着 AI 技术突破而兴起的。现代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中具备了更加综合和智能的服务能力,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家务劳动、智能家居控制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协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完成起床就寝、如厕辅助、洗澡支持、穿衣脱衣等基本生活活动,这些功能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设计。家务劳动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包括烹饪(备菜、简单烹饪、洗碗)、清洁(扫地、拖地、整理房间)、洗衣晾晒等日常家务。
烹饪功能的实现尤其体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在厨房场景中,搭载视觉识别系统的烹饪机器人可识别食材库存,根据健康数据推荐菜谱,精准控制火候完成早餐制作。海尔人形家庭机器人的视觉系统能识别 200 余种常见食材,机械臂通过预编程动作实现标准化切配,土豆切丝厚度误差不超过 0.5mm,番茄切块大小均匀。
智能家居控制方面,人形机器人作为家庭中枢,能够管理家电、安防系统,通过语音和视觉交互提供自然的用户体验。一些先进的人形机器人还具备对话、握手、倒饮料、做三明治等功能,如 OpenAI 支持的 1X 机器人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和人类同居的机器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 Mobile ALOHA 机器人能完成烹饪、清洗碗具、铺床等多项灵活操作。
商业化进展方面,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行业预测,长期来看(2035 年以后),护理机器人可能成为家庭标配,集成医疗监测、紧急救援等功能。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化产品,如宇树科技的 G1 机器人以 1.6 万美元售价进入家庭场景,支持自主清洁与儿童教育,预计 2025 年价格再降 50%。
然而,家庭服务场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高端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仍然较高,限制了普通家庭的购买能力;其次是技术成熟度问题,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第三是隐私和伦理问题,家庭环境中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严格的隐私保护措施。
3.2 工业制造场景
工业制造是人形机器人最早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场景之一,也是当前最具规模化的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能够适应非结构化环境,执行高重复性、高风险、高复杂性任务,同时具备与现有生产线和工人协作的能力。
在搬运和物料处理方面,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了显著的应用价值。优必选的 Walker S1 机器人可在不同栈板和流水线上自主导航和负重行走,搬运不同尺寸箱子,能够减轻搬运工人因长期高负载搬运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Walker S1 实现了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同作业,只需一键启动就可以在非结构化复杂环境中自主作业。
在汽车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尤为广泛。在汽车总装工厂的 SPS(Set Parts Supply)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实现自动化分拣,在 10 秒内抓取和放置 2 种组件至指定位置,从而提升分拣准确度,优化生产流程。在移动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上,人形机器人可进行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及车厢后盖检测、内饰总检等,准确率超过 99%,保证产品高质量交付。
装配作业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富唯智能的富智 1 号装配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发动机拧紧螺丝、医疗设备精密组装等高难度场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在发动机精密装配中,机器人左臂固定 8kg 缸体,右臂同步拧紧螺丝,将传统 8 道工序压缩至单工位完成,生产线效率提升 50%。在医疗设备制造中,富智 1 号能够完成手术器械、检测设备等精密组件的 0.02mm 级装配。
质量检测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中应用最为成功的场景之一。优必选 Walker S 机器人凭借智能摄像头与深度学习模型,对车标及车灯实施毫米级无损伤检测,准确率超过 99%,还可实时反馈检查结果。在移动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上,Walker S Lite 可以安全稳定地靠近车辆,采集并处理机器人头部、胸部与腰部相机提供的视频流和深度信息后,检查车辆零件的安装是否合格,并实时上传工厂管理系统显示检查结果。
协作作业方面,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了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的优势。2025 年 3 月,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应用 "群体智能" 技术,在浙江宁波前湾新区某企业 5G 智慧工厂开展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在总装车间、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大负载大尺寸料箱协同搬运、物料协同分拣、精密装配、精准质检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从商业化进展来看,工业制造场景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优必选与一汽 - 大众、比亚迪、蔚来、吉利汽车、东风柳汽等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Walker 系列机器人已在这些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实训和应用。2025 年 2 月,东风柳汽宣布采购部署 20 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计划上半年完成交付,这将是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车厂。
3.3 医疗康复场景
医疗康复是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场景之一,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康复治疗师短缺和康复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辅助行走、认知训练、护理陪伴等方面。
在康复训练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方案。傅利叶 GR-2 机器人在康复治疗师的遥控操作下,引导患者进行触碰食指、叠拿杯子等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康复治疗。这种机器人辅助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将康复治疗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一个治疗师能够同时管理多个机器人和患者。
下肢康复是人形机器人应用最为成熟的医疗场景之一。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能够辅助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站立和自然步态的训练。傅利叶 GR-1 机器人身高 1.65 米、全身 54 个自由度,通过自研高性能执行器和深度学习算法,能模拟人类动作轨迹,误差率低于 0.1 毫米,为患者提供媲美专业治疗师的康复支持。GR-1 的关节模组峰值扭矩达 300N・m,可负重 50 公斤完成上下坡、避障等复杂动作,在康复场景中能根据患者肌力状态自动调节辅助力度,引导瘫痪肢体完成抬腿、抓握等训练。
认知训练和言语康复是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向。人形机器人能够作为 "私人康复教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通过有趣的互动方式引导患者积极参与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人形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肢体运动训练,通过模拟各种日常动作,如抓握、伸展、行走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同时,机器人还能实时监测患者的训练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护理陪伴功能在老龄化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人形机器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 24 小时的监护和陪伴服务,包括提醒服药、协助进食、陪同散步、聊天解闷等。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的 "小五" 机器人可扶抱老人移动、携人避障,日本 AIREC 机器人则实现了炒鸡蛋、叠衣服等家务操作。
从商业化进展来看,医疗康复场景已经实现了较为成功的产业化应用。傅利叶智能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经推出超 30 款智能康复产品,为全球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3000 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并落地 300 个智能化的 "智能康复港"。2025 年,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双方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
然而,医疗康复场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监管问题,医疗机器人需要通过严格的医疗器械认证流程,这增加了产品开发和上市的时间成本;其次是技术标准问题,目前缺乏统一的康复机器人性能评价标准和临床应用规范;第三是成本问题,高端康复机器人的价格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应用。
3.4 教育娱乐场景
教育娱乐是人形机器人应用最早且最为普及的场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教育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现代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娱乐领域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更强的互动能力,涵盖了教学辅助、儿童教育、娱乐陪伴、科研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辅助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作为助教在课堂上通过语音、视频、游戏交互等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演示原理、训练外语口语,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如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进度和表现等。在语文课堂上,机器人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配合动画展现古代诗人的创作情境,让学生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深刻领悟诗词韵味;在数学课堂中,面对学生对复杂几何图形的困惑,机器人可以利用 3D 建模技术,将抽象图形立体化,直观演示解题思路,帮助学生轻松攻克难题。
儿童教育是人形机器人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晓唯机器人等产品可以陪伴儿童互动,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提供学业辅导,甚至引导孩子学习编程,在娱乐中达成教育功能。同时,这些机器人还具备儿童看护功能,能够在户外跟随孩子,进行盲区寻踪、障碍提醒,按儿童运动状态调整互动,陪学对话。
娱乐陪伴功能是人形机器人的传统优势领域。机器人能够为家人提供陪伴和娱乐服务,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讲故事、玩游戏、跳舞等,缓解孤独感和寂寞感。机器人的娱乐功能和互动性能增强了家庭乐趣和亲子关系,为家庭带来更多欢乐时光。在孩子们玩耍时,陪伴机器人可变身游戏伙伴,玩捉迷藏、搭积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逗得孩子哈哈大笑,为温馨的家庭时光增添别样乐趣。
科研教育是人形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科研载体,支持相关技术研究和教学实验。国内已有近 30 所高校购买宇树人形机器人用于教学和研究,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围绕机器人开展三方面开发: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行走奔跑跳跃、训练机器人感知环境后进行定位导航、提升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和认知智能。
从产品发展来看,教育娱乐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优必选联合腾讯推出的 Alpha Ebot 智能教育人形机器人,内置腾讯叮当 AI 助手和定制化成长陪伴功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聚机器人推出的 AELOS 娱乐版是一款主打娱乐陪伴功能的智能人形机器人,拥有 16 个自由度,能够快速稳定地完成每一个指令。软银机器人的 NAO 作为一款应用于全球教育市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能够展示教育内容、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具备情感陪伴的能力。
商业化进展方面,教育娱乐场景已经实现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化应用。这些产品通常价格相对较低,技术门槛不高,市场接受度较好。特别是在 STEAM 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一些企业如优必选、乐聚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机器人产品线,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销售和推广。
然而,教育娱乐场景也面临一些发展挑战。首先是内容生态问题,教育机器人需要丰富的教育内容支撑,包括课程体系、互动游戏、教学资源等,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积累;其次是安全性问题,儿童使用的机器人需要特别关注安全标准,包括材料安全、结构安全、数据安全等;第三是教育效果评估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来验证机器人辅助教育的实际效果。
![]()
4. 技术发展水平与产业链分析
4.1 核心技术突破与瓶颈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运动控制、AI 交互、感知系统和能源管理四大技术集群,每个集群都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瓶颈。
运动控制技术是人形机器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从机械步态到动态平衡的技术演进。现代运动控制技术采用 "中央控制 + 分布式关节" 架构,构建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运动系统。基于 12 自由度下肢结构(髋关节 3DOF×2、膝关节 1DOF×2、踝关节 2DOF×2),开发了分层运动控制策略,步态生成层通过中枢模式发生器模拟人类行走神经机制,生成自然步态周期(步频 0.5-2Hz 可调),支持步行、小跑、上下楼梯等 7 种基础步态。
然而,运动控制技术仍面临一些关键瓶颈。首先是能耗问题,双足行走的能量效率仍然较低,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功耗为 500W(如特斯拉 Optimus V3),传统锂电池续航仅 2 小时;其次是稳定性问题,在复杂地形和动态环境中的平衡控制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是精度问题,虽然现代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已经达到毫米级,但在需要亚毫米级精度的操作任务中仍有差距。
AI 交互技术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多模态生成式 AI 让机器人实现了 "语音交互 + 自主决策" 能力,以 OpenAI 的 GPT-4o 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类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视觉感知技术通过视觉 - 语言模型(如 CLIP、BLIP)使机器人能够理解图像内容并生成自然语言描述。
但 AI 交互技术也面临着实时性、可解释性和安全性等挑战。大模型应用在实时性方面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和响应速度;大模型的应用还面临可解释性不足的问题,即难以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和依据,这限制了人形机器人在需要高度透明和可信赖的场景中的应用。
感知系统技术的进步体现在多模态传感器的集成应用上。现代人形机器人集成了激光雷达、深度相机、肌电传感器等多类感知设备,构建了全方位的 "感官网络"。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最关键的感知器件之一,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 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 2.39 亿元,同比增长 52.04%,预计 2027 年将超过 15 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 45%。
感知技术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成本和集成复杂度上。高精度传感器如六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核心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不足 20%,严重依赖日德进口,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提升和定制化开发能力。同时,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的复杂度高,对计算资源要求大,也制约了实时性的提升。
能源管理技术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电池技术遵循 "摩尔定律" 式发展,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将使机器人续航突破 8 小时,为全天候作业奠定基础。目前的技术进展包括梯度电极设计兼顾 10C 脉冲与 1C 持续放电,2000 次循环后仍保持 80% 容量;全极耳结构降低内阻,寿命由 200 次延长至 600 次;半固态电池(350Wh/kg,10C 脉冲)已在部分人形机器人验证,可 20 分钟充电 80%。
然而,能源技术仍面临续航能力、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挑战。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约 300Wh/kg),而人形机器人的高功耗特性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快速充电技术的安全性和电池寿命之间的平衡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4.2 产业链结构与关键企业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呈现出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特征,主要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制造和下游应用服务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特点和竞争格局。
![]()
上游核心零部件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价值占比最大的环节。根据产业分析数据,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价值占比分布为:行星滚珠丝杠 19%、无框力矩电机 16%、减速器 13%、力传感器 11%、空心杯电机 8%,其余 33% 为电池、金属和 PEEK 材料、控制系统等其他零部件。
![]()
在行星滚珠丝杠领域,欧美、日本企业主导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主要厂商包括 NSK、THK、SKF 等,全球 CR5 达 46%。中国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国内市场主要依靠海外进口,中国大陆厂商在中端滚珠丝杠副的份额为 30% 左右,高端市场份额仅为 5%。
减速器是机器人的 "关节",分为谐波减速器、RV 减速器和精密行星减速器三类。在谐波减速器市场,日本哈默纳科占据全球 80% 左右的份额,中国绿的谐波占 8%;在 RV 减速器市场,日本纳博特斯克占据约 50% 的份额,中国双环传动占 14%。绿的谐波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其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部位,已为小米、宇树科技等提供配套服务,具备完善的谐波减速机生产线,可提供 size3 至 size58 等众多型号产品,其中 size3 等微型谐波减速机设计紧凑、轻量化,是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最优选择之一。
电机技术包括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两大类。无框力矩电机主要用于机器人关节,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 6.69 亿美元,预计 2029 年达到 12.17 亿美元,美国科尔摩根、穆格、瑞士 Maxon 处于第一梯队。空心杯电机主要用于灵巧手,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 51.0 亿人民币,预计 2028 年达到 83.0 亿人民币,中国产量占比 56%,但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仍有差距。
中游整机制造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已超 300 家,中国企业数量超过 150 家,美国超过 45 家,日本超过 20 家。主要企业包括:
![]()
特斯拉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其 Optimus 系列代表了当前技术的最高水平。Optimus Gen-2 实现了核心部件自研化,搭载特斯拉自主设计的传动装置与传感器;感知范围升级,新增 2 自由度颈部关节;机械结构轻量化,整机重量从 73kg 降至 63kg,步行速度提升 30%;拥有 22 个灵巧手关节,可完成拧瓶盖、抓握 25 磅重物等精细动作,力控精度达 0.1N。
中国企业中,优必选是最早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之一,其 Walker 系列从 2016 年开始研发,2025 年推出的 Walker S1 具备 41 个自由度,搭载盘古大模型,已在汽车工厂实训,预计 2025 年第二季度规模交付。智元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仅用半年时间就发布了首款产品远征 A1,2024 年 1 月制造工厂落地上海,8 月发布远征 A2 及灵犀 X1 等系列产品,9 月自建 3000 + 平米数采工厂,2024 年 12 月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
傅利叶智能从康复机器人转型而来,2023 年 7 月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GR-1,2024 年发布 GR-2,GR-2 机器人拥有 53 个自由度,主攻工业与康养场景,2024 年交付超 100 台。宇树科技在 2023 年 8 月发布 H1,开创国内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先河,2025 年 10 月发布 H2,身高 180 厘米,体重 70 公斤。
下游应用服务环节包括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等,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应用领域,主要集成商包括传统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和新兴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在家庭服务领域,主要由机器人厂商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在医疗康复领域,需要与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在教育娱乐领域,通过教育机构和玩具零售商进行销售和推广。
4.3 成本结构与国产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结构分析显示,硬件成本占比极高,其中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整机成本的 60% 以上。根据行业分析,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构成中,伺服系统占总成本 40% 以上,行星滚柱丝杠等进口部件推高了整机价格。具体而言,无框力矩电机的单价超过 2000 元,占整机成本的 15%;行星滚柱丝杠磨床的产能不足,交货周期长达 6 个月,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软件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算法开发(如路径规划、决策控制)需要高薪招聘 AI 工程师与机器人专家,人力成本占比超 30%。同时,大模型训练和部署的计算成本也相当可观,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
国产化进程方面,中国企业正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精度达到 ±1 弧分,单机用量 14 个,虽然在特斯拉 Gen3 方案中 RV 减速器(双环传动供应)占比提升至 70%,但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在伺服电机领域,鸣志电器的空心杯电机转矩密度 80mN・m/cm³,单机用量 17 个;汇川技术的无框力矩电机动态响应带宽超 2.5kHz,国产化率突破 45%。
传感器国产化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六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核心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不足 20%,严重依赖日德进口。但国内企业正在加快追赶步伐,安培龙、宇立仪器、坤维科技、蓝点触控等企业的市占率逐步提升,稳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成本下降趋势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执行器成本从 2015 年 25 万美元 / 台暴跌至 2024 年 3 万美元,降幅达 88%,核心得益于行星滚珠丝杠国产化率从 10% 提升至 45%。激光雷达体积缩小 1000 倍,成本降至 1 万美元以下,禾赛科技等国产厂商市占率突破 30%。
规模化生产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尤为明显。拓普集团规划年产能 100 万台,投资 50 亿元建设核心部件基地,推动电机、减速器一体化生产,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和规模化生产,计划将 Optimus 的成本控制在 2-3 万美元,这将极大地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租赁模式的出现也为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Agility Robotics 与 GXO 达成协议,以租赁形式商业化部署 Digit 机器人,降低了客户初期投入成本。这种 RaaS(机器人即服务)模式不仅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也为客户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空间。
5. 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预测
5.1 全球及主要地区市场规模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多家权威机构对市场规模的预测虽有差异,但都指向了未来十年的高速增长趋势。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的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达到 1.24 万台,市场规模为 63.39 亿元;到 2030 年,销量将接近 34 万台,市场规模突破 640 亿元;而到 2035 年,这一数字或超过 4000 亿元。
![]()
更为乐观的预测来自其他研究机构。根据 Giiresearch 的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18.17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89.71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59.87%。另有预测显示,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53 亿美元,2030 年将突破 87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71%。
中国市场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2025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5 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 52.95 亿元,占全球约 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82.39 亿元,占全球约 50%。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 8700 亿元人民币(约 1200 亿美元)。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集群。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占据了全国 40% 的市场份额;珠三角地区则依托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创新能力,占据了 30% 的市场份额。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合计占据全国本体企业数量的 60%,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美国市场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美国和加拿大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100 家核心上市公司中占据 35 家,与中国持平。美国企业在 AI 算法、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使其在高端人形机器人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日本市场虽然在整机企业数量上排名第三,但市场规模相对有限。日本企业更多地聚焦于工业机器人和特定应用领域,在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相对保守。欧洲市场则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各国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研发方面稳步推进,但整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5.2 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
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短缺、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
人口老龄化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全球 15-64 岁劳动人口占比从 2020 年的 65% 预计降至 2050 年的 58%,日本(-27%)、中国(-22%)、德国(-6%)等国家的劳动力缺口尤为严峻。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 18.7%,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全球每 4 个老年人就有 1 个中国人,按照联合国有关老龄化的划分标准,中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且国内超过 75% 的老年人至少身患一种慢性病。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等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劳动力短缺问题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突出。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出现约 2000 万个劳动力缺口。制造业、医疗、建筑等行业面临人力真空,人形机器人可承担危险、重复性工作(如高空巡检、24 小时看护、产线装配),释放人类转向创造性岗位。特别是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工作环境中,如化工、辐射、高温等场所,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价值更加明显。
技术进步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扭矩执行器、计算能力提升、电池续航增强以及传感器技术突破等五大技术领域的融合,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AI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使人形机器人具备了理解自然语言、识别环境、自主决策的能力;硬件技术的进步则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感知精度和续航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政府通过《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支持政策,提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 2027 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技术瓶颈是首要制约因素,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仍未完全成熟,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升。人形机器人需要复杂的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灵活的动作执行能力,但当前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仍不理想。同时,技术路线尚未收敛,现有产品形态各异,导致成本较高,也限制了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和训练。
成本问题是制约市场普及的关键因素。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大量高精度硬件和复杂的软件系统,制造成本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机器人需要定期维护、软件更新和故障维修,这些成本对大规模部署形成阻碍。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正在下降,但距离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缺失也制约了市场发展。行业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与性能测试规范,导致产品兼容性差、维修成本增加 30%。在医疗、交通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中,这种标准缺失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伦理和法律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界定机器人的权利义务、如何处理人机关系等问题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 B 端市场,家庭服务等 C 端市场的突破仍需时日。在家庭环境中,机器人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对其智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5.3 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轨迹和市场需求变化,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十年将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加速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2025 年,"AI 大模型 + 机器人" 范式日趋成熟,国产大模型与传感器、执行器技术的融合,使机器人自主决策与环境适应能力显著提升。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 AI 智能、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多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特别是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具备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将推动市场快速增长。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从目前的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家庭服务、教育培训、娱乐休闲、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预计到 2035 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工业机器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医疗康复和养老护理领域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成本快速下降将促进市场普及。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将持续下降。特斯拉计划将 Optimus 的成本控制在 2-3 万美元,这一价格水平将使机器人能够进入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租赁模式、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将进一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预计到 2030 年,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2035 年全球出货量有望达到 400 万至 1000 万台。
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将推动协同发展。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整机制造商、下游应用服务商,以及支撑体系如研发机构、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等。这种生态体系的完善将促进技术创新、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迭代,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人形机器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国都在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更是产业生态、标准制定、市场布局的综合竞争。同时,国际合作也将日益重要,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从长期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预计到 2050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突破 6 万亿元。人形机器人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在服务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医疗领域提供精准康复,在家庭中提供智能陪伴,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应用拓展、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持续努力。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伦理、安全、就业等社会问题,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机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6. 总结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型的关键节点。通过对全球产业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产业已经具备了爆发式增长的基础条件,2025 年作为 "量产元年" 将开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AI 交互、感知系统和能源管理四大核心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多模态生成式 AI 技术的成熟,使机器人具备了类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作业奠定了基础。硬件技术的进步,包括高扭矩执行器、高精度传感器、长续航电池等关键部件的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从产业格局角度看,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 "亚洲制造、美国AI、欧洲标准" 的发展格局。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和制造中心。美国在AI算法、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日本和欧洲则在精密制造、工业应用等特定领域具有传统优势。这种多极化的竞争格局将推动全球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应用场景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加剧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和养老护理领域的需求尤为迫切。工业制造领域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家庭服务等消费级市场也正在快速成长。
从市场前景角度看,多家权威机构的预测都指向了未来十年的高速增长。预计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640-8700 亿元,2035 年有望突破 4000 亿元。中国市场将在这一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700 亿元,2050 年有望突破 6 万亿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上,运动控制的稳定性、AI 决策的可解释性、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关;成本上,虽然下降趋势明显,但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差距;应用上,需要在更多场景中验证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标准上,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体系。
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关键趋势:一是技术融合将进一步加速,AI 大模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融合将推动机器人能力的跃升;二是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从工业制造向服务业、家庭场景延伸,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三是成本将快速下降,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进步将使机器人产品更加亲民;四是产业生态将日趋完善,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五是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需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代表,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相信,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你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