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一楼展厅“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每天微笑着迎接中国稀土传人
包钢冶炼分厂房顶标语:中东有石油 中国有稀土
当年包钢三厂斑驳的墙上的《包钢稀土研究院》的名牌依然坚守
徐光宪院士为马鹏起专著深情作序
包头博物馆以较大空间介绍稀土和徐光宪院士。(包钢博物馆有关稀土和徐光宪院士的展陈空间更大,因有规定进入该博物馆不允许拍照,因此无法展现)
世界稀土之都与中国稀土之父
——追星徐光宪院士包头之行随笔之九
2025年10月27日
叶建华
我虽已离开包头四日,但追星徐光宪院士包头四日之行的所见所闻,有关世界稀土之都与中国稀土之父的故事,始终萦绕于脑际,引发诸多回望。
在内蒙古草原的边缘,包头这座钢铁与稀土交相辉映的城市,始终跳动着一颗“工业宝石”的强劲脉搏。这里的稀土储量与产业规模傲居全球之首,而这抹璀璨光芒的背后,深深镌刻着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徐光宪。他以一把“串级萃取理论”为钥匙,打开了包头稀土资源的宝库,让沉睡的“工业维生素”真正闪耀于世界舞台,成为护守护民族复兴国之重器,大国博弈和关税大战“王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稀土分离仍是困扰全球的难题。包头白云鄂博矿中伴生的多种稀土元素,如同混在一起的珍珠,难以分拣。稀土以其特有的声光电磁特性,与其他元素结合会赋予其特异属性。按照包钢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秀昆的说法,只要是需要发声、转动的设备要提高性能,都离不开稀土。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国家若不重视稀土,就拿不到现代化国家的入门券。徐光宪院士曾说:“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稀土,美国就打不赢海湾战争。”
![]()
稀土在元素世界中呈现出特殊现象,它们大多相伴共生,极难分离,纯度越高性能越强。美西方是稀土提纯理论和技术的先行者,我国虽然发现了包头白云鄂博的丰富矿藏,但因不掌握分离技术,只能将矿物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外国人,而以比黄金更贵的价格买回精制品。直到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问世并在包钢建成我国第一条工业生产线,才改变了世界稀土格局。
![]()
我国对稀土的探索可追溯到1927年,丁道衡发现第一块铁矿石;1935年,何作霖化验出第一粒稀土。此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将我国的稀土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徐光宪创建的稀土分离串级萃取理论无疑是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我国稀土专家云集的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将享有“中国稀土之父”殊荣的徐光宪院士的照片在展厅中醒目展示。我理解,一个行业能冠以“之父”之名,并非因其时间早,而是因其成就大、贡献丰。以此看来,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当之无愧。
当年,徐光宪教授带着自己创建的串级萃取理论,毅然奔赴包钢三厂。那时的厂房简陋,设备陈旧,但他和团队却在这里扎下了根。无数个日夜,实验室的灯光亮到深夜,萃取槽边的身影反复调试参数。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试管里不断变化的溶液颜色,记录着他们向科学难题发起的冲锋。终于,理论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原本复杂繁琐的稀土分离工艺被大幅简化,分离纯度与效率跃居世界前列——包头稀土产业的“破冰时刻”,正是由这位科学家亲手铸就。
![]()
如今再访包钢三厂旧址,当年的部分厂房已随岁月变迁拆除或改作他用,唯有斑驳的墙面还残留着工业时代的印记。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还能看见徐光宪院士俯身观察萃取过程的专注神情,听见团队成员讨论数据时的热烈声响。时光带走了旧厂房的模样,却带不走那段攻坚克难的记忆,更带不走理论对产业的深远影响。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不仅为包头稀土分离筑牢了理论根基,更像一把“金钥匙”,为选矿尾矿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让白云鄂博矿的每一份资源都有可能“变废为宝”。
这份科学火种,在包头代代相传。包头稀土研究院原院长马鹏起,曾多次与徐光宪促膝长谈,从理论细节到实践难点,两人的探讨为稀土产业的持续突破注入动力。几十年来,马鹏起与团队沿着徐光宪开辟的道路不断探索,用一组组精准的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完善工艺,成果得到周传典等一批业内专家认可。2012年2月徐光宪院士为马鹏起教授撰写的《稀土报告文集》深情作序。他在序言中说:“马鹏起同志已年近古稀,但仍念念不忘要为包头的钢铁和稀土工业做出贡献。在我提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后,他认为也可用于选矿,以选矿工作者熟悉的语言,创建串级选矿理论,并用七八年时间,以白云鄂博尾矿为原料进行综合利用选矿工艺的研究,全面综合回收了尾矿中残留的铁和稀土、钍、萤石、铌、钪等其他多种资源,并取得了选矿的高回收率,稀土回收率为86%,铁的总回收率(加原矿选铁)达到90%,应用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得到这样好的结果,应该是世界领先的选矿技术,可在中国的其他铁矿或多品种矿物的复杂矿的选矿中推广应用。”
![]()
正是这样的“接力”,让包头稀土产业从“破局”走向“领跑”。如今的包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稀土之都”,从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到航天航空的精密材料,这里产出的稀土产品渗透到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应用水平名列国内前列。
这份功绩,早已融入包头的城市记忆。在包头博物馆,徐光宪的事迹与稀土标本一同陈列,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科学与产业交融的故事;在包钢博物馆徐光宪的展柜前迎来无数参观者驻足,对这位中国稀土之父表达无限敬意;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课堂上,他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学子投身稀土事业。包头人民从未忘记,是这位科学家的智慧与坚守,让家乡的稀土资源摆脱“沉睡”,成为推动世界工业进步的力量。
![]()
徐光宪院士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串级萃取理论,如同照亮稀土产业的永恒之光;他与包头的这段科学情缘,早已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当世界聚焦包头稀土的辉煌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位伏案钻研、躬身实践的科学家——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力量,不仅能破解技术难题,更能滋养一方产业,照亮一个时代。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