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非要从三个集团中挑一个对明朝损耗最大的,那肯定是东林集团,但这三个集团不是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还是制度的缺陷。
明朝的宦官集团曾一度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但从来没有超越皇权,像王振、刘瑾、魏忠贤,都只是皇帝的附庸,皇帝随时可以将他们铲除。魏忠贤多牛逼,号称九千岁,但最后崇祯没废多大劲就将其连根铲除。明朝的宦官不是汉末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也不是唐末的宦官,可以毒杀皇帝,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懒政怠政时找到的一个权力附庸,他们可以欺凌大臣,但在皇帝面前,只是奴才。宦官集团只能短期内扰乱朝政,但不会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他们顶多算是大明朝身上长得毒瘤,切掉就行了。
皇室宗亲只是一群骄奢淫逸、好吃懒做的寄生虫,这是朱棣给他们的定位。朱棣靖难之后,继续执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藩王们都不掌兵权,也不能参政议政,都只在名义的封国内享乐等死。皇室宗亲享受丰厚的俸禄,还有大量田产,随着皇室的不断繁衍,到了明末,朱姓皇族已经多达二十万人,这二十万人不是生产人员,全都是消费人员,大明朝的财政就有了压力。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大明朝末年的生产力应该大力提升,财政收入也要远超建国初期,皇室的消耗在整个财政收入的占比中应该并不大,但明朝的财政收入不是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是波浪线下滑的趋势,皇室的消耗在整个财政收入的占比中越来越大。即使这样,皇室的支出负担也没有大到财政不能承担的地步,这些寄生虫也没有严重到甩不掉的地步,明朝廷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裁剪皇室宗亲的俸禄支出,对明朝而言,他们顶多算是疥癣之疾。
东林党和宦官集团、皇室宗亲不一样,他们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虽然不能涵盖整个官僚集团,但其特质和官僚集团一样。东林党的特质就是打着“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的幌子,为自己争权夺利。假公济私、以公谋私、损公肥私,是整个明朝官僚士大夫集团的特质,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为国为民的想法。大明朝的制度、规则、组织架构、人员选拔,都是官僚集团去完成的,让他们制定治国纲要,他们自然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如果制定国策、实际执行国策的人只代表某个阶层的人,那这个国家指定没好。可东林党只是官僚士大夫集团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也不能完全决定国策,最终的国策,还是整个官僚群体的互相妥协,只是到明末,局势已经没有妥协的余地,只能向起义军和清军投降。东林党以及整个官僚群体对于明朝而言,算是腹心之疾。
开头讲过,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制度的缺陷,这个制度是一个皇帝率领着一群官僚士大夫治国,而这帮子官僚士大夫是地主阶层的代表,他们没有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们想的永远是持久的掌握权力、多买房子多置地多存金银。当一个政府建立在为某个小群体谋利的基础上,那这个国家的资源分配模式就不可能是公平的。
大明朝与士大夫共天下,也就是明皇室(包括皇亲国戚、宦官)和士大夫们(包括官僚、大地主、大商人)要分走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资源,最大多数的平民吃不上饭肯定要起来造他们的反。明朝被推翻后,新建立的清朝进行了资源再分配,普通平民也分了一杯羹,这个王朝又可以安稳上百年。
王朝周期律本质上还是资源分配周期律。王朝初期,资源分配相对合理,王朝安稳;王朝中期,资源已经逐渐流向少部分群体,王朝开始动荡;王朝末期,资源已经被少数群体垄断,王朝趋于崩溃。
解决了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王朝周期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