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东西只看生产日期,现在还会看配料表和SC标志,这都是在村里每月讲座上学到的!”提起街道持续开展了四年的食品安全知识讲座,街道范庄村的王阿姨如今讲得头头是道。近四年来,每月雷打不动的“一课”,已成为滦城街道打通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筑牢基层防线的生动实践。常态化科普,从“一阵风”到“四季雨”—滦城街道“家常课堂”守护百姓“舌尖安全”四年记事。
![]()
在过去,食品安全宣传多集中于重要节假日,易成“一阵风”。为改变这一局面,自2022年1月起,滦城街道创新思路,决定将宣传常态化、制度化,在所辖各行政村全面推行“每月一课”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食品安全知识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滦城街道食安办负责人介绍。四年来,各村居的讲座每月准时开讲,围绕季节特点和生活实际设置内容:夏季重点讲预防微生物中毒、有毒野菜的辨别;冬季则聚焦腌制品安全、流感高发期饮食调理;同时,针对农村家宴、保健食品防骗、儿童饮食健康等热点,也开设专题讲堂。这种“按需下单”的精准科普,让讲座场场座无虚席。
![]()
形式接地气,从“被动听”到“主动参与”,如何让专业知识不枯燥,真正入脑入心?滦城街道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讲座不再是“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而是变成了互动热烈的“交流场”。“我们组织村医、果农、农药经销商、餐饮厨师现场讲解及正确操作规范,让群众牢记每个细节。”西甄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说。此外,“你点我讲”的需求征集、有奖知识问答、观看科普短视频等环节,都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热情。线上,各村微信群也成了“第二课堂”,讲座的精华内容和课件被及时分享,方便大家随时复习查阅。
![]()
成效看得见,从“知”到“行”的喜人变化
四年的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最直观的变化是居民食品安全素养的显著提升。科学储存食物、正确阅读食品标签、主动索要购物凭证已成为许多居民的自觉行为。街道最新的调查显示,居民对食品安全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辖区食品安全基本持续向好发展。四年来,街道未发生一起因误食野菜或农村家宴操作不当引发的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明厨亮灶”、诚信经营蔚然成风。
![]()
![]()
“这每月一课,就像一位老朋友定时来提醒,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居民们的由衷赞誉,是对这项工作最大的肯定。滦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探索“星级食安家庭”评比、开发线上学习小程序等,让这“每月一课”焕发新的活力,持续为百姓的“舌尖安全”保驾护航。(记录者 李增林 高小东)
责任编辑:丁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