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5日到26日,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楼落下帷幕,光是首日会谈就持续了足足五个半小时,过程称得上紧张激烈。走出会场时,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脸上带着明显的微笑,步伐稳健又从容,和一旁眉头紧锁、神情紧绷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幕被镜头捕捉到后,很快引发了外界对会谈结果的广泛猜测。
就在这场会谈开始前一周,贝森特还曾公开无端指责李成钢,给对方贴上“战狼”的标签,可这次中方依旧坚持让李成钢参与谈判,美方也没敢排斥这个安排。更值得留意的是美方代表团的人员变动,之前一直参与对华谈判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这次彻底缺席,要知道卢特尼克可是对华强硬派的代表,之前推出的“50%规则”——只要产品中超过一半零部件或技术来自中国就面临美国出口管制,引发了不小争议。有消息称,特朗普对卢特尼克主导的激进对华制裁措施很不满,觉得这些举动破坏了中美谈判的氛围,这次不让他来,既是怕他再搞砸事情,也是想向中方释放一点所谓的“诚意”。
![]()
会谈结束后,李成钢用两句话精准总结了这次“战果”,第一句是“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第二句则点明“经过一天多的非常紧张的讨论,中美双方就上述这些议题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把会谈的核心情况说透了——美方没放下强硬姿态,但中方在维护自身利益上也丝毫没退让,最终能形成初步共识,已经是双方在博弈中找到的平衡点。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双方讨论的议题全是中美经贸关系里的硬骨头,像出口管制、进一步扩大贸易、芬太尼关税和禁毒合作、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还有美方那项颠倒黑白的301船舶收费措施,每一个都直接关系到两国经济的核心利益。能在这些棘手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并且同意接下来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确定细节,已经算是超出不少人的预期。尤其是在特朗普之前还威胁11月1日要对华加征100%关税的背景下,美方这次明确表态“不再考虑”加征这笔关税,甚至大概率会把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这无疑是释放了缓和的信号。
![]()
不过要客观看,这次会谈能有这样的结果,背后是中美双方实力博弈的体现。这些年中国在贸易摩擦里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应变能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数据能说明问题——现在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跌破10%,可出口总额反而在逆势上扬,这意味着中国外贸“朋友圈”多元化已经见成效,不再依赖美国单一市场。更关键的是中方手里的稀土牌,中国稀土出口占全球供应量的70%,而美国的军工、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对稀土依赖度极高,之前中方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美方的软肋。
反观美方,这些年在贸易战里付出的代价可不小。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关限制已经让美国企业累计损失超过120亿美元,就连特朗普自己都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里承认,高额关税“不可持续”。而且美方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分歧明显,卢特尼克的缺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内部不统一的状态,让美方在谈判桌上很难保持一致的强硬姿态。
现在很多人关心,这次会谈达成初步共识,是不是意味着中美局势迎来了缓和的好时机?从短期来看,确实为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缓冲空间,也给后续谈判打下了基础,毕竟能坐下来形成共识,总比一直剑拔弩张要强。但要是往长远看,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可不能忽视,双方在科技领域、产业政策这些深层次问题上的分歧,不是一次两次会谈就能解决的。未来大概率还是会呈现“边打边谈”的态势,在一些具体领域可能达成有限合作,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双方肯定还会保持坚定立场,不会轻易让步。
![]()
说到底,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不争的事实。这次李成钢的微笑,还有双方达成的初步共识,算是给紧张的局势降了温,也让外界看到了对话解决问题的希望。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缓和的好时机,关键还看美方能不能放下傲慢,真正和中方相向而行。要是美方还抱着霸权思维,继续搞施压那一套,恐怕再好的时机也会浪费掉。毕竟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维护自身利益,不会因为外界压力就妥协,这一点在这次会谈里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