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红军留守部队(1935年5月-1937年10月)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川陕苏区(今四川、陕西交界地区)坚持斗争的武装,因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和敌我力量悬殊,最终多数牺牲,但少数幸存者坚持到国共合作,成为抗日战争的骨干。
![]()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至川陕边境,建立川陕苏区,至1934年,苏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红军发展至8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奉命离开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张国焘(时任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在撤离前,仅留下少量部队留守,名义上“保卫苏区”,实则未制定明确的游击战略,导致留守部队陷入绝境。
留守部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红33军余部(约1000人)、川陕省苏维埃游击队(约500人)、地方武装(约500人),总计约2000人,由刘子才(红33军副军长)、赵明恩(川陕省苏维埃副主席)负责指挥,活动区域主要在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交界的大巴山区(今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一带)。
此时川陕苏区已被国民党军和四川地方军阀(刘湘、田颂尧等)的20万兵力占领,留守部队完全处于“敌众我寡、无援无补”的境地。
1935年5月-1936年10月,留守红军主要是开展大巴山游击战争。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对大巴山区进行“梳篦式清剿”,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留守部队被迫分散为若干小分队(每队数十人),在大巴山的原始森林中开展游击战争。
部队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大巴山冬季严寒(零下10-20℃),战士们多穿单衣,夜间只能靠烤火取暖;粮食断绝时,只能靠挖野菜、采野果、煮树皮生存,不少战士因冻饿牺牲;武器弹药无法补充,多数小分队只能用大刀、长矛作战,甚至用石头袭击敌人。
刘子才、赵明恩率部在大巴山坚持一年多,多次袭击国民党军据点,夺取粮食弹药,兵力一度恢复至3000余人(吸收了部分农民武装),但1936年10月,国民党军调集5万兵力对大巴山进行“重点清剿”,部队损失惨重,刘子才在战斗中被俘(后牺牲),赵明恩率余部(约500人)转移至四川万源与陕西镇巴交界的山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对留守部队的“清剿”并未停止,赵明恩率部在万源山区坚持斗争,此时部队仅剩约200人,粮食、弹药完全断绝,只能靠群众秘密接济生存。
1937年10月,党中央得知川陕苏区留守部队的情况后,指示其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改编。赵明恩率部与国民党军达成协议,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但赵明恩在前往新四军集结地的途中,遭国民党军伏击牺牲,剩余战士最终抵达安徽泾县,加入新四军。
川陕留守红军之所以陷入如此艰苦的困境,源于指挥失误与环境绝境以及敌众我寡的悬殊力量对比。
张国焘在撤离川陕苏区时,未给留守部队制定明确的游击战略,也未留下足够的粮食、弹药,导致部队从一开始就陷入“无目标、无补给”的困境。
大巴山区地形复杂,原始森林密布,交通不便,部队难以转移,且冬季严寒,夏季多雨,疾病频发,生存难度极大。
最后,国民党军兵力是留守部队的100倍,且装备精良,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将部队分割包围,导致多数牺牲。
川陕苏区红军留守部队虽因指挥失误和敌我力量悬殊,多数战士牺牲,但少数幸存者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编入新四军,为华中抗日作出了贡献;其在大巴山区的游击战争,也牵制了国民党军的部分兵力,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创造了一定条件,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成为川陕革命史上的重要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