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 3 月的黄河岸边,寒风卷着硝烟掠过潼关古城墙。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弹痕,是日军炮火留下的狰狞印记 —— 就在几天前,日军占领风陵渡后,炮口直指这座扼守东西交通的战略要地,妄图打通进攻西安的通道。危急时刻,一门曾被沉入黄河的德国超级大炮,从河底 “重生”,用轰鸣的炮火,击碎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
01 永济悲歌:被炮火摧毁、被洪水吞没的县城
故事的序幕,要从 1938 年 2 月 27 日说起。那天,日军攻陷山西永济县的中条山后,立刻在县城西侧城墙架设五门大炮,不分昼夜地轰击。曾经热闹的街巷,瞬间沦为火海:民房在炮火中坍塌,百姓在废墟中哀嚎,原本安宁的小城,成了人间地狱。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浩劫的痕迹最终被历史彻底掩埋 —— 不久后,黄河泛滥,洪水吞噬了这座满目疮痍的县城,只留下沉默的河水,见证过那段悲惨的过往。
而百公里外的潼关,幸运地留存下了日军侵略的铁证。至今漫步在潼关古城墙下,仍能看到墙体上密密麻麻的弹孔,如同无数双凝视历史的眼睛。当地老人回忆,日军占领风陵渡后,曾用重炮猛轰潼关西岸,“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白天不敢出门,晚上满耳朵都是炮声”。
日军的目标远不止城池,还有中国的交通命脉 —— 陇海铁路。这条东西向铁路,是运送兵力和物资的关键通道。当时,蒋纬国在胡宗南麾下任营长,一次乘火车前往西安时,火车刚驶出潼关站,日军的炮弹就落在了铁轨旁,“差一点就被炸到”。此后,陇海铁路的火车只能在夜间行驶,车灯全熄,还得忽停忽行、故意绕路,用 “捉迷藏” 的方式躲避日军炮火。
02 超级大炮的浮沉:从上海建功到被迫沉河
就在日军炮火肆虐时,中国军队手中,藏着一张 “王牌”—— 德国造 “三十二倍十五榴” 榴弹炮。这款炮是当时世界顶尖的重型武器:口径 150 毫米,射程可达 40 里,一枚弹头就有 100 斤重,落地后能炸出数米深的弹坑,威力足以摧毁日军的碉堡和炮兵阵地。
1934 年,中国斥巨资从德国购入 24 门 “三十二倍十五榴”,专门成立炮团。蒋介石对这批大炮极为重视,多次亲临视察,高级将领们见了也纷纷赞叹:“有了这炮,咱们跟日军硬拼也有底气了!”
1937 年 “八一三” 事变爆发,16 门 “三十二倍十五榴” 被调往上海战场。在淞沪会战中,这些大炮立下赫赫战功:炮弹精准命中日军海军司令部,炸毁日军飞机场跑道,甚至重创日军军舰,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吃了大亏。
可胜利的曙光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炮团在转移途中,遭遇了致命难题:途经一座公路桥时,发现前方部队为阻挡日军,已在桥边埋设大量地雷,重型大炮根本无法通过。
看着无法转移的大炮,炮团团长彭孟缉当场崩溃,蹲在地上痛哭:“中国就这一个像样的炮团啊!扔了它们,咱们还怎么跟日军打?” 哭到嗓子沙哑,彭孟缉最终只能做出痛心的决定 —— 将这些超级大炮推入黄河。冰冷的河水吞没炮身的那一刻,战士们都红了眼眶,仿佛看到一位位并肩作战的战友,沉入了黑暗。
03 绝境重生:从河底打捞,炮轰日军
1938 年 3 月,日军占领中条山后,兵锋直指潼关。情报显示,日军计划从风陵渡强渡黄河,一旦成功,西安将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危急关头,参谋总长白崇禧突然想起:“之前沉在黄河里的‘十五榴’,能不能捞上来?”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白崇禧立刻向蒋介石申请,组织工兵和当地百姓,沿着黄河岸边搜寻。初春的黄河水冰冷刺骨,打捞队员们泡在水里,一点点摸索、固定,花了整整三天,才将几门还能使用的 “三十二倍十五榴” 从河底捞起。
当这些浑身锈迹却依旧威风的大炮被运到潼关阵地时,守军和百姓都沸腾了。乡绅们主动送来粮食和物资,士兵们围着大炮摩拳擦掌:“有这大家伙在,看小鬼子还敢不敢嚣张!” 不过,这炮的调动和使用权限极高 —— 调动需蒋介石批准,开火得战区司令长官下令,足见其在战局中的重要性。
3 月 23 日黎明,日军的进攻如期而至。数十艘橡皮艇载满士兵,在炮火掩护下向潼关西岸冲来;风陵渡的日军炮兵阵地也火力全开,黄河西岸的中国守军被压得抬不起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三十二倍十五榴” 终于发出了怒吼!
第一波炮弹呼啸着飞向日军炮兵阵地,“轰隆” 几声巨响后,日军的炮声瞬间哑火 —— 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摧毁了日军的火炮和弹药库。紧接着,大炮调转炮口,对准黄河上的日军橡皮艇。100 斤重的弹头落入水中,激起数米高的巨浪,日军橡皮艇像树叶一样被掀翻,士兵纷纷落入黄河,很快被混浊的河水吞没。
中国守军士气大振,冲出掩体用机枪扫射,河面上漂浮着日军的尸体和残破的橡皮艇,日军的第一次强渡以惨败告终。
04 日军的徒劳反击:巨型炮失灵,劝降遭炮轰
吃了大亏的日军,不甘心就此撤退。他们很快调来 “杀手锏”—— 一门 280 毫米巨型大炮。这款炮比中国的 “十五榴” 口径更大,火力更猛,日军扬言 “一炮就能摧毁潼关的中国大炮”。
可日军没想到,这门巨型炮有致命缺陷:射程只有 20 里,远不及 “十五榴” 的 40 里;而且每次开火时,会燃起耀眼的火光和浓密的烟雾,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瞬间暴露位置。
当日军巨型炮第一次向潼关开火时,中国炮兵立刻锁定了它的位置。“三十二倍十五榴” 的炮弹呼啸而至,直接命中日军炮位,巨型炮被炸成废铁,操作大炮的日军士兵无一生还。
硬拼不过,日军又想出了劝降的歪主意。他们派了几名会说中文的士兵,手持喇叭站在黄河东岸喊话:“别打了!你们的炮位我们都知道,再抵抗只会白白送死!”
话音刚落,潼关阵地上的 “十五榴” 就发出了回应 —— 一枚炮弹精准落在喊话士兵身边。硝烟散去后,东岸再也没有了声音。
结语:炮火中的勇气与坚守
1938 年的潼关保卫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那门从黄河底 “重生” 的德国超级大炮,不仅摧毁了日军的进攻计划,更击碎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
这场战斗,见证了中国军人的坚韧:从大炮被迫沉河时的无奈,到打捞重生时的振奋,再到炮火反击时的果敢,每一个瞬间,都藏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而潼关城墙上那些弹痕,至今仍在诉说着:70 多年前,有一群人用血肉之躯和钢铁炮火,守护了这片土地的安宁。
如今,黄河依旧奔流,潼关古城静静矗立。当我们触摸着城墙上的弹痕,仿佛还能听到当年 “三十二倍十五榴” 的轰鸣 —— 那是胜利的号角,更是历史的警钟,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忘过去,方能守护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