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醒来第一眼看向手机,深夜入睡最后放下的还是它。在“永远在线”的今天,许多人却感觉效率低下、身心俱疲。这种普遍的“心累”背后,是一场关于注意力资源的“保卫战”。
从“深度沉浸”到“疲于奔命”
还记得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吗?那时我们能专注读完一本书,能高效完成一项工作,内心充实却不觉疲惫。如今,十几个工作群的消息此起彼伏,各种App通知络绎不绝,我们看似忙碌,实则难以专注完成一件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每天能有效处理的信息是有定量的。当信息输入超过处理能力时,大脑会启动“保护机制”——运行变慢、注意力下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袋宕机”。认知超载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普遍困扰。
“碎片化”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
更隐蔽的影响来自碎片化信息。短视频等“短平快”内容不断提供即时刺激,让大脑习惯了这种高频率兴奋。久而久之,我们变得难以专注需要长时间投入的任务,形成了“认知耐性缺乏症”——不好玩就划走,不刺激就切换。
构筑“注意力护盾”的四把钥匙 ⬇
(1)设立“专注时段”:每天安排不受打扰的深度工作时间,关闭通知,专注单任务,重拾“心流”体验。
(2)优化信息食谱:精选优质信息源,取关低质内容,像注重饮食健康一样管理信息摄入。
(3)定期“数字排毒”:规定远离设备的时间段,用阅读、散步等替代刷屏,让大脑获得休息。
(4)打造整洁环境:整理工作空间,与同事协商沟通边界,减少不必要干扰。
“守护注意力,是在数字时代守护思考深度的关键。通过有意识的管理和调整,我们完全能够重获专注力,在信息浪潮中找回内心的秩序与工作的效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樊陆佳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