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阳茜摄
人民网贵阳10月28日电 (阳茜)10月27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围绕“桥头堡”“产业兴”“村字号”“生态美”“民生暖”“团结心”六个关键词所作出的实践和成效。
打造“桥头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推动政策落地、通道联通、产业协作。开发与开放双向奔赴,黔东南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191.5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432.38亿元、年均增长4.4%,预计今年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十三五”末到“十四五”末预计年均增长5.6%。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超100亿的县(市)有望从1个增加到4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
促进“产业兴”,动能转换构建新体系。黔东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5%。创新推进文旅体融合,积极为“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作黔东南贡献。成功创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县(市)列入全国文旅融合百强县,4A级景区实现16个县(市)全覆盖。预计今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山地农业提质增效。“6个100万”农业优势单品量质齐升,蓝莓、酸汤,鸭鹅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链式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2024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7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255亿元。
唱响“村字号”,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村超”“村BA”“村T”“村歌”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村字号”文旅体IP火爆出圈,全网浏览量超2200亿人次,网络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非遗不断“出圈”、民宿时常“满房”、老乡腰包跟着“鼓起来”,让乡村既有“烟火气”,更具“发展力”。“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40亿元,2024年榕江县借助“村超”品牌优势累计新增招商项目产业到位资金超14亿元。“村BA”火爆以来,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保持全省全州前列。
守护“生态美”,环境品质塑造新底色。黔东南州严守“生态之州、拒绝污染”底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态质量持续领跑,森林覆盖率、林地、森林面积及活立木蓄积量等4项指标比较优势突出;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100%,全国排名从“十三五”末的第10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5位,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9.5%以上。建立了贵州省首个县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全省首单林业碳票质押融资,实现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碳票交易。
厚植“民生暖”,幸福指数稳步新攀升。黔东南州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8.2%。促进稳岗就业,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规模稳定在90万左右。通过发展产业、以工代赈等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村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5%、96%、93%,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并取得历史性突破。
凝聚“团结心”,民族团结谱写新篇章。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五年来,黔东南州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以及示范创建的数量大幅度提高,数量是2019年的4.4倍。有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126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410个,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居全国全省市(州)层面首位。榕江、雷山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苗年、侗年等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文化的纽带,“苗绣”“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校园、走向世界,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