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楼市又出新鲜事儿了——"商改住"。听着挺洋气,说白了就是把那些杵在那儿积灰的写字楼、商场,扒拉扒拉改成住宅。政府说这是"破冰",媒体喊"曙光",开发商搓着手说"终于能解套了"。
我瞅着这阵仗,怎么那么眼熟呢?
这不就是一千年前王安石变法那套"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现代翻版嘛。
只不过当年老王要盘活的是大宋的土地,今天要盘活的是钢筋水泥的"商业库存";当年老王的法宝是青苗法、市易法,今天的新招叫"商改住"。但咱得琢磨琢磨:这政策初衷听着是挺好,可别到最后,又跟王安石那堆新法似的——本想孵条龙,结果孵出一堆跳蚤。
先聊聊王安石的"龙种"是怎么变"跳蚤"的
公元1069年,宋神宗拉着王安石的手说:"介甫啊,大宋快没钱了,你给想想辙。"
王安石一拍胸脯:"简单!咱不增税,让国家富起来——这叫'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听着多动人,跟今天政府说"商改住能去库存、惠民生"一个调调。结果呢?十年后,老百姓骂娘,官员拆台。自己都把砚台摔了——碎成1085块,正好是新法全废那年的年号。
![]()
为啥好好的"龙种"变"跳蚤"?咱掰开揉碎了说:
第一,理想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老王最得意的"青苗法",本想让农民春天从政府低息贷款买种子,秋天还本金,利息比地主的高利贷低一半。结果到了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直接把贷款摊派给老百姓——你家有地?贷!你家没地?也贷!不贷?给你扣个"抗旨"的帽子米,还钱时只要新米,差价又赚一笔。最后农民没富,政府成了最大的高利贷贩子,这叫什么?"政策是政策,执行是执行,懂的都懂"。
第二,动了别人的奶酪,还想让人家给你鼓掌
老王的"市易法",想让政府当"物价局",低价收滞销货,高价时再卖出去,平抑物价还能赚钱。结果呢?大商人、大地主不乐意了——以前这垄断生意是他们做的,现在政府来抢饭碗,能不使绊子吗?官员收了商人的好处,故意高价收、低价卖,最后国家亏得底朝天,商人倒通过贿赂更富了。就跟今天"商改住"似的,你动了商业地产商的利益,动了写字楼周边餐馆、停车场的利益,他们能眼睁睁看着?
第三,缺了配套的"操作系统",再好的"APP"也得崩
老王想搞"金融创新",可北宋连个银行都没有,更别说信用体系、风险管控了。青苗法要评估农民信用?官员拍脑袋定;市易法要判断物价高低?官员凭心情来结果就是"歪嘴和尚念经"——政策初衷是好的,经一念就歪。今天"商改住"也一样:把商场改成住宅,水电煤气得改吧?学校医院得配套吧?产权年限从40年变70年,法律上怎么说?这些"操作系统"没搞定,光推"商改住"这个"APP",不崩才怪。
今天的"商改住",是真破冰还是新"拐"
现在各地政府推"商改住",理由听着挺硬:商业用房库存太高,写字楼空置率都快赶上我钱包的空置率了;老百姓又缺房子,尤其是保障房。把空置商场改成住宅,既去了库存,又解决了住房难题,多好。但咱得扒层皮看看:这事儿真能成吗?还是说,又是一出"卖拐"——今年卖"商改住",明年卖"住改商",换个马甲接着忽悠?
![]()
先看"龙种"的初心:这政策到底想干嘛?
官方说法是"盘活存量、保障民生"。武汉有个案例挺典型:一块原规划280米的超高层写字楼,烂尾了,政府收回来改成住宅,华润置地接盘,楼面价1.95万一平,据说要做成保障房。这听着不错——烂尾楼变保障房,开发商解套,老百姓有房住,政府脸上有光,简直"三赢"。
还有海南万宁、湖南长沙,直接说商改住后"子女可就近上学,水电煤气按住宅标准收"。这招狠啊,等于给商业房发了"住宅身份证",以前买商住房的人愁孩子上学,现在政策说"没问题",这不就是给市场送信心吗?
再看可能变"跳蚤"的坑:这些坎过不去,就是闹剧。
坑一:定价——"重置成本"?别逗了,成本是谁的成本
现在多数城市用"重置成本定价",说要算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加5%利润。听着挺公平,可谁来算这个"成本"?开发商报的成本能信吗?当年王安石搞"方田均税法",让官员丈量土地收税,结果呢?书吏收了地主的腊肉,把坡地按平地算,好地按荒地算,最后耕地"丈量"出比实际多30%。今天"商改住"的成本审计,要是没透明监督,保不齐就成了"开发商报多少,政府认多少"——反正花的是财政的钱,最后羊毛出在谁身上?你猜。
坑二:执行——官员和开发商,比你想象的会"变通"
王安石当年派去推行新法的官员,不少是"福建子"——精明得很,表面喊"变法",背地里捞油水。今天"商改住"也一样:有些开发商可能把商业房简单隔成"住宅",墙薄得跟纸似的,水管用最差的,反正能交房就行;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不管配套有没有,先把"商改住"的指标完成了再说。最后老百姓住进去发现:电梯天天坏,冬天没暖气,孩子上学还得跑五公里——这不就是现代版"青苗法变强行贷款"吗?
坑三:利益——谁在偷偷笑?谁在背后骂
"商改住"动的利益盘比王安石变法还复杂。写字楼周边的餐馆老板会骂:人都住楼里了,谁来我这儿吃饭?商业地产商心里嘀咕:库存去了,新的商业用地还卖不卖?最妙的是原业主——你把隔壁商场改成住宅,我家采光被挡了,房价跌了,找谁赔?当年王安石变法,大地主通过贿赂官员让自己的田越量越少,小地主却破产了。今天"商改住"要是搞不好,保不齐就是"大地主(大开发商)通过关系拿好项目,小业主(买了商住房的)被坑得更惨"。
坑四:配套——房子是住的,不是当花瓶看的
王安石搞"农田水利法",让地方兴修水利,结果有些地方官只挖坑不引水,最后成了"形象工程"。今天"商改住"也一样:把商场改成住宅不难,难的是学校、医院、地铁得跟上。深圳上世纪90年代把烂尾写字楼改成"商务公寓",结果呢?没学校没医院,住的全是打工人,最后成了"城中村升级版"。现在各地要是只改房子不改配套,那"商改住"最后就是"换个地方的城中村",除了多几栋楼,啥用没有。
要想不变成"跳蚤",得先学会王安石没学会的三件事
王安石当年要是懂这三件事,新法未必会黄。今天"商改住"要想成功,也得照着这方子抓药:
第一件事:别总想着"一刀切",得让市场自己选
老王最大的毛病是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非要"顶层设计"所有事。青苗法必须全国推行,市易法必须政府垄断,结果地方情况千差万别,硬套一个模子,不歪才怪。今天"商改住"也一样:有的地方商业过剩,改住宅没问题;有的地方商业还不够,硬改就是浪费。不如学深圳——当年让开发商自己选"商务公寓还是写字楼",市场自然会调节改""只能改",多点"企业自愿、居民同意",效果可能更好。
第二件事:别光盯着"去库存",得把"操作系统"装好
王安石缺的是现代金融体系,今天"商改住"缺的是配套政策。产权年限怎么算?40年商业改70年住宅,中间的差价谁来补?水电煤气按住宅收,那市政公司的损失谁承担?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像给汽车装了发动机却没装刹车——开起来爽,停下来难。武汉那个案例之所以能成,就是政府先成立"工作专班",把土地、规划、配套这些"操作系统"都调试好了。其他地方要是只学"改房子",不学"装系统",最后还是白搭。
第三件事:别把反对者当"敌人",得让大家都有肉吃
老王当年喊"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把所有反对者都打成"顽固派",结果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今天"商改住"要是也这么干——不管商家、业主、周边居民的意见,硬推,那最后肯定跟王安石一个下场。
![]()
不如学宋神宗后期——虽然还支持新法,但也开始听反对声音,调整政策税,让老百姓参与规划——大家都有肉吃,才没人拆台。
最后说句大实话:这事儿能不能成,就看敢不敢"刮骨疗毒"
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因为想法不好,是因为他不敢动真格的——既想让地主出钱,又不敢得罪地主;既想让官员好好执行,又不敢严惩贪官。今天"商改住"也一样:要是真想破冰,就得学商鞅变法——"徙木立信",说一不二。定价透明,让老百姓监督成本;严惩贪官,谁在中间捞油水就办谁;配套到位,学校医院跟房子一起建。要是只想着"卖拐"——今年改个政策忽悠开发商接盘,明年改个政策忽悠老百姓买房,那最后只能是"商改住"变"伤改筑"——把市场越改越伤,把信任越筑越垮。
说到底,政策这东西,就像包饺子——馅儿(初衷)得好,皮儿(执行)得韧,还得有醋(配套)。少一样,都不是那个味儿。至于"商改住"最后是龙种还是跳蚤?咱走着瞧。反正我已经准备好瓜子了——毕竟,看历史重演,比看小品有意思多了。
附:新“商改住”政策
![]()
参考来源:本文基于对古代变法历史教训及当代房地产政策的分析,具体案例与数据引自等公开资料,完整政策细节可查询各地政府官方文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