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风掠过江南,山野的情意或许藏在红山楂与野苹果的芬芳里,但苏湖一带的温柔,全浸在粼粼秋水中。这里少了山野的丰茂,却凭着一汪碧水,养出了初秋最动人的滋味——那便是刻在江南人骨子里的“水八仙”,还有太湖边鲜得让人忘不掉的“三白”。
![]()
夏末秋初的菜场最是热闹,当鸡头米悄悄摆上摊位,苏州人的秋天才算真正开场。这睡莲科的小家伙,果壳像极了昂起的鸡头,剥出的籽儿莹润如珠,郑板桥早说“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珍珠圆”。为了这份鲜,农人从采摘到剥壳从不过夜,买回家得分成小份加水冻着才敢存。吃时也不需复杂,煮一碗桂花糖水,软糯里带着嚼劲,甜香裹着桂花香漫在舌尖,既是秋日的仪式感,也藏着补肾益精的温润;哪怕只是煮碗粥,寻常日子也变得有了滋味。
![]()
鸡头米还没吃够,水红菱就紧跟着来了。全国各地都有菱角,可苏州的水红菱偏生得小巧,壳脆水分足,剥开就能生吃,那丝甜意沾在舌上,像把秋水的清冽都含进了嘴里。想起《红楼梦》里,宝玉给史湘云送的食盒里,就躺着新鲜的红菱与鸡头米,原来这份秋日小食,早是古人也爱的雅致。再看那茭白,和水稻是近亲,长在水里的茎秆胖乎乎的,藏在细长的叶子下。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它“炒肉、炒鸡俱可,煨肉更佳”,秋日的饭桌上,无论是茭白肉丝、油焖茭白,还是简单炒个鸡蛋,都能吃出清甜的鲜气,便宜又下饭,是最贴近平常的美味。等秋意再深些,茨菇就该登场了,圆滚滚带着小尾巴,看着普通,和猪肉红烧却最是绝配——肉香全浸进茨菇里,糯甜入味。江南人念着这口,买上两斤炒着吃,一顿顿下来,秋天也就慢慢走向了深处。
![]()
若说“水八仙”是江南秋水养出的素味清欢,那“太湖三白”便是这方水域奉出的荤鲜珍品。白鱼在太湖里出了名,早在宋代《吴郡志》就记载它“出太湖者胜,隋时入贡洛阳”,如今仍是农家乐里清蒸的首选,肉质细嫩,鲜得能尝出湖水的清冽。银鱼更显灵动,体长不过五六公分,像枚透明的玉簪,在水里游动时只看得见一道水线,一出水就变白,柔若无骨,难怪古名叫“脍残鱼”,还曾是康熙的贡品。新鲜银鱼生吃有股黄瓜的清香,蒸蛋更是嫩滑,连云南抚仙湖的银鱼,据说都源自这里。白虾则胜在“白”,别家虾熟了泛红,它煮透了还是通体雪白,清代《太湖备考》里那句“太湖白虾甲天下”可不是虚言,蛋白质饱满,醉着吃、白灼着吃,都能品出最本真的鲜。
![]()
![]()
秋深时坐在太湖边,桌上摆着清蒸白鱼、银鱼蒸蛋、醉白虾,再配一碟桂花糖水鸡头米,水灵灵、鲜滋滋的味道裹着秋风,才懂江南的秋天有多慷慨。这里的人懂时令,知饮食,把秋水的情意藏进每一口鲜物里——春有百花秋有月,而江南的秋,有“水八仙”与“太湖三白”,便不算虚度,生活在这里,本就是一场关于四季的福气。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果想要在第一时间
收到意苏州的最新内容
就请为我们的公众号
点亮一颗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