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吃过这10样,人生才算完整
![]()
湛江嵌在雷州半岛南端,海风吹透千年。
古越人攥着陶釜,把刚捞的渔获丢进去煮,只添半勺海盐,这是湛江饮食的根。
明清渔商涌来,硇洲岛的鲍鱼从 “海隅野物” 成了宴客宝,
可渔民仍守着 “现捕现烹” 的死规矩,
白灼虾刚离水,壳还泛着青,肉就甜得沾舌。
![]()
“海错千般,唯鲜是尚”,这话像刻在湛江人饭碗上。
从前渔民出海,陶罐盛着米粥,撒把虾米就算好饭;
如今老街排档里,沙虫粥仍要现挖的虫,煮得粥糜发稠,鲜气能勾着人咽口水。
不搞花哨调味,是怕遮了海的本味,就像半岛人,性子直得没弯。
祭海节时,渔民蒸 “开海糕”,糯米裹着瑶柱,分给邻里。
这习俗传了几百年,是敬海,也是敬食。
今天,要跟诸位聊聊湛江的十大名菜……
![]()
白切鸡
据《湛江日报》记载,清末民初渔民出海前用海水煮整鸡祭海神,
意外发现“骨血微红、皮脆肉嫩”的绝妙口感,后经“三提三浸”技法改良,成就“虾眼水”浸鸡的精髓。
更传奇的是,抗战时期赤坎区“口衣记”首创流动叫卖,凭一锅清水、三寸冰水,
让白切鸡从市井小摊跃入粤菜殿堂,
2011年更获商务部“中华老字号”认证,2024年荣登湛江“十大传统名菜”榜首。
这鸡的魂在“本味”二字。
选本地火山岩散养三黄鸡,皮黄如金,肉白似雪,
浸入“虾眼水”(微沸小泡)慢煮,三起三落间锁住肉汁,过冰水瞬间让皮脆如琥珀。
蘸料只取沙姜、蒜蓉、花生油,咸鲜中透着草虫香的野趣。
当地人常说“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这口鲜直透心脾,是游子归乡时蘸着月光也要吃的乡愁。
![]()
白切狗
南宋雷州城,那时穷人“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狗肉成了寒冬的“高丽参”。
最传奇的是明朝王守仁平宾州八寨时,士兵与百姓共啖狗肉,急吼吼喊“白涮不如白切”,厨师顺水推舟将涮狗肉切片,
蘸姜丝、酸荞头、花生油,自此“白切狗”名震两广。
雷州人至今保留“做狗份”习俗,几户凑钱买狗,
分肉分汤,连狗肠狗肚都按份平分,
吃时围蹲香蕉叶旁,竹签插肉蘸辣酱,烟火气直冲云霄。
这狗肉讲究“皮脆肉嫩”,选黑狗嫩肉大锅沸煮,斩件后涂热油锁香,蘸料必配野生小米椒加粗盐,辣得人直吸溜却停不下筷。
夏至吃它“以热压热”,冬至吃它驱寒进补,连《本草纲目》都载其“安五脏、补绝伤”。
如今赤坎老街的狗肉摊档,仍保留着“老友记”的旧招牌,
顾客自调蘸料,生抽、辣椒、糖醋随便加,吃的是一口鲜,品的是百年味。
![]()
白切徐闻山羊
清咸宁二年(公元276年),
它从山东烟台迁徙至雷州半岛,经千年驯化成“徐闻肥羊”,清末民初便以“无膻味、皮薄肉嫩”名动华南,甚至漂洋过海到香港。
当地至今有“羊行街”旧影,每逢墟日,羊群挤满街市,
羊骨汤咕嘟声混着叫卖声,是徐闻人最浓的烟火气。
白切最见真章,羊腿带皮文火慢炖,皮酥肉滑,瘦肉不柴,肥肉不腻,蘸沙姜豉油,鲜甜直钻喉咙。
当地人常说“吃山羊,搞坏床”,皆因这肉滋阴壮阳,吃罢浑身是劲。
如今徐闻山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肉色棕红如琥珀,瘦肉率高达60%,
羊骨熬汤金黄透亮,骨髓吮吸如啖琼浆。
![]()
白灼海虾
渔民阿强最早用海水煮活虾,蘸姜葱酱油,鲜得人直咂嘴,这法子便在村头传开。
后皇帝吃腻山珍,尝此菜竟连赞“海味本鲜”,从此登大雅之堂。
其妙在“灼”字,
活虾入沸水,猛火快汆,虾身由青转红仅需30秒,肉质弹如咬春,甜似融蜜。
虾壳透亮似琥珀,蘸点蒜蓉酱油,咸鲜裹着海风直钻鼻腔。
湛江人常说“虾要‘跳’着吃”,刚捞的虾跳得欢,煮后更鲜。
南美白对虾,肉厚实,配合冷链锁鲜,从塘头到餐桌两小时,鲜味锁得死。
这虾不仅上央视,还成顶流。
一口白灼海虾,咬的是海的纯粹,嚼的是湛江人的实在,不花哨,却直抵人心。
![]()
清蒸花蟹
渔民亚四总在蟹肥时蹲守码头,专挑膏满的雌蟹,
用淡盐水让蟹吐净泥沙,再文火干蒸,不加水不加料,只靠蟹壳锁住鲜甜。
当地谚语“江洪的鱼,乐民的蟹”道破玄机:
此处海域盐度18度,蟹肉紧实如蒜瓣,膏黄似橙红胶质,
蒸后美拉德反应让鲜味更浓,连蟹腿都透着天然甜。
中秋宴席上,红蟹象征团圆,民间“九月尖脐十月圆”的口诀,藏着祖辈的吃蟹智慧。
2023年乐民花蟹节里,蟹壳青红相间,
蟹膏滑如凝脂,蘸姜醋平衡寒性,一口下去,鲜得直冲天灵盖。
如今这道菜入选非遗。
从码头到餐桌,从传统到非遗,湛江人用最朴素的清蒸,守住了海的馈赠,也活出了烟火里的热乎气。
![]()
蒜蓉蒸沙虫
沙虫学名方格星虫,形似蚯蚓却胜似人参,
退潮时藏身湛江遂溪草潭镇滩涂沙粒中,需用筷子翻洗去沙,方显其洁白脆嫩本色。
这道菜起于清末,
疍家人发现沙虫经蒜蓉猛火蒸制,鲜甜味被完全激发,成为渔民出海归来的“定心菜”。
2021年湛江制定沙虫地理标志标准,
将这道土菜升华为“海滩人参”的代名词,连央视都曾专程拍摄其采挖过程。
成菜讲究“三鲜”,
沙虫脆如春笋,咬开时“咯吱”一声,鲜汁混着蒜香直冲天灵盖;粉丝吸饱汤汁,
软滑中带点韧劲,比肉还香;
最后撒把葱花,绿得透亮,热油一泼“滋啦”作响,香得人直咽口水。
老湛江人说:“沙虫鲜到掉眉毛,不吃算白来!”
如今这道菜已从渔家餐桌爬上国宴,
但最地道的吃法还是街头大排档,配瓶冰啤酒,那叫一个“爽到心巴”!
![]()
蒜蓉蒸鲍鱼
清代《吴川县志》载,湛江鲍鱼“旁有九孔者良,洲俗呼鲍鱼”,
道光年间窦振彪贡鲍,道光帝尝后赐名“硒洲”,成就“皇帝吃蚝,百姓吃鲍”的佳话。
渔民最早用蒜蓉配鲍鱼,既去腥又提鲜,蒸制时火候精准,
三分钟足矣,多一分则老,少一分则生,恰如老广人说的“够晒鲜”。
蒜蓉如金箔裹鲍,咬开是弹牙的鲜,蒜香裹着豉油香直冲天灵盖,连壳都要嗦净才够本。
这味菜从渔民饭桌爬上宴席,如今成了湛江十大名菜之一,
配白粥能鲜掉眉毛,配烧酒能勾魂。
老辈人说,吃鲍要“先啃壳边香,再吮肉中甜”,这烟火气里的门道,比海鲜市场还热闹三分。
![]()
八宝饭
源自徐闻,清嘉庆《雷州府志》载其“果殽相馈”的节庆习俗。
清同治年间,中原骆姓厨师南下传艺,
16岁杨静存学成,创“鸳鸯八宝”。甜咸双碗,寓“好事成双”。
周武王伐纣时,厨师以八种干果蒸饭庆功,称“八宝”,
后汉朝船工携此饭解晕船之苦,更促成姻缘,被汉皇定为宫廷膳,流落民间成婚宴必备。
甜咸双味,好事成双,这是徐闻人婚宴上的老规矩啦!
甜味八宝饭,糯米裹红枣、莲子、豆沙,清甜细腻;咸味则加腊肠、虾米、鸭蛋碎,咸香浓郁。
碗底摆花鸟图,反扣后图案清晰,色泽艳丽。
2015年,其制作技艺入选湛江市非遗名录,成为徐闻文化名片。
![]()
河唇鱼头汤
根扎在唐武德六年的九洲江畔。
那时罗州迁至龙湖(今河唇镇龙湖村),沿江百姓以鱼煮汤补身,
清末“肥佬鱼头汤”已名扬两广,这“肥佬”非指人胖,是鳙鱼头大身圆,当地人戏称“肥佬鱼”。
太平圩的周祖兴师傅首创此汤,后迁至河唇圩,
经周斌华改良加药材,成今日“药食同源”的非遗技艺,2025年列湛江市非遗。
汤色如乳白月,鲜得直钻鼻尖。
鹤地水库的鳙鱼头,重达15斤,
脑髓饱满似凝脂,配红枣、枸杞、党参,经“三热三冷”火候淬炼:
沸水焯腥,冷水激弹,猛火翻炒后三次冲入开水,蛋白质析出乳化,汤汁浓而不腻。
一口下去,鲜甜裹着胶质在舌尖化开,像喝进了九洲江的晨雾与阳光。
![]()
安铺鸡饭
源自清道光年间,博罗人李苍佑流落安铺圩,其三子李国超创制此味。
白切鸡需选本地三黄鸡,以70℃“虾眼水”三浸三提,锁住鸡汁,
再抹花生油让鸡皮脆亮如琥珀。
蘸料讲究“土炸花生油+沙姜芫荽”,
老饕说“无沙姜,不香鸡”,这味觉密码流传百年,
如今安铺镇61摊鸡饭档,每夜吃掉上千只鸡。
鸡饭更绝,用煮鸡的浓缩汤底加猪油煮饭,米粒吸饱鸡油香,入口弹牙不腻。
粤西人讲“抵食”,一份鸡饭配白切鸡,鸡有鸡味,饭有饭香,蘸料酸辣鲜香直冲天灵盖。
2023年它入选“廉江非遗”,
这手艺,比海风更咸鲜,比岁月更醇厚。
![]()
海风还在吹,摊档的灯泡摇摇晃晃。
十道菜的滋味还粘在舌根,像渔火点在漆黑的湾口。
你坐在塑料凳上,筷子搁下了,胃里却升起一片温热的海。
那些白切的、清蒸的、蒜蓉的,都不是菜了,
是渔民蹲在船头剖鱼的剪影,是祖母往你碗里夹鸡时颤抖的手。
![]()
这味道会跟着你。
在北京的地下室,在上海的便利店,突然冒出来,勾着你的魂。
那时你会明白,湛江人早就把日子煮进了这十道菜里,用最朴素的锅,熬着最汹涌的鲜。
来吧,再来一口。
趁沙虫还脆,鸡饭还烫。
人间不过是一碗接一碗的烟火,我们一口接一口地,认真活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