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秋天,欧洲上演了一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合法抢劫”。说是抢劫,也不算夸张。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对一家曾由中国企业盘活的半导体公司——直接接管,还拿到了99%的控股权和数十亿的资产。与此同时,德国那边的经济部长也跳出来站台,话说得冠冕堂皇:“这是个明智的决定,不违法。”但你细品这场景,怎么看怎么像:猪养肥了,却被原地圈了宰。
![]()
其实这事儿的苗头,从年初就开始冒头了。荷兰牵头搞了个所谓的“半导体联盟”,表面上说是要保障科技生态安全,听起来挺正经。但转眼到9月底,突然搬出一条上世纪冷战时期的老法案,说是为了“国家物资保障”,直接冻结公司资产、撤换管理层、断技术接口,荷兰经济部一纸命令,彻底掌控了这家公司。你说它是国家安全操作?其实也挺明目张胆:就是想要钱、产业链、还有那张可以跟中方谈判的筹码。
![]()
而最讽刺的是——这家公司原本就是靠中国企业一点点救活的。从制造到管理再到市场,几乎是全链路中国化,才让它起死回生。可荷兰不看这过程,也不在乎谁真的出力了,他们只盯着结果:钱多了、分支机构多了、估值高了。然后呢?盟友一拉、资源一收,干脆直接端走。这套路,熟悉吗?是的,很像“朋友合伙开店,赚钱了你说这房子原本是我家的”。
更大的后果,正在慢慢浮出水面。最先中枪的,是欧洲那些车企——像宝马、大众、奔驰这类原本靠这家公司供芯片的厂商。突然断供,替代方案又一时找不到,产线卡住了、客户不满了、违约金也压上来了。这时候才明白,原来那场所谓“安全考量”,其实是在给自家企业挖坑。
![]()
中国这边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你收我企业,那我就断你链条。直接限制出口、暂停合作,甚至外交层面也开始冷处理。德国原计划的访华行程,说取消就取消,理由给的是“时间安排不够”,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背后是气氛紧张到了临界点。
![]()
说到底,欧洲的问题不只是在于“割人”,而是在于太依赖别人又妄想主宰产业链。他们用了十几年去适应中国制造、全球供应链的效率,结果现在突然想抽身,还想顺便捞一把,这种操作方式,真的不觉得太单纯了吗?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不是你想拿就拿的东西。它背后是定价权、规则制定权、甚至是国家软实力。你今天能用“国家安全”来接管一家企业,明天别人就能用“技术保密”来掐住你的命脉。博弈从来不是单向的。
![]()
我觉得这件事对中国来说,其实也是个提醒:全球化的链条虽然强大,但也是脆弱的。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哪怕你重建一家公司、带来一整条市场,它随时可能被一纸命令拿走。这个教训,恐怕也得刻进中国制造的基因里。
回过头看,荷兰是赚了短钱,但亏的是信任。欧洲赢了一个企业,可能会失去一个市场。对于那些依赖芯片的企业、埋头做工的员工来说,这不是宏大的叙述,而是每天活生生的损失。政客拿着镰刀砍来砍去,可刀下的,不一定是别人。
![]()
说句心里话,一个政治体如果一边依赖别人,一边又想“改写规则”,那它就不只是经济的问题了,而是根子上的战略幻觉。欧洲能不能搞数字经济?当然可以。但你数据在哪、云在哪、服务器在哪?都在别人手里,你连“断电重启”都不一定能自己说了算。
你把中国当对手也好、威胁也罢,可别忘了:没有中国的这张供应链网络,很多“对策”可能根本跑不起来。今天收别人,明天被收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
写到这儿,我也挺想问:你怎么看?你觉得,这种“科技护城河”之战,是不是迟早要变成“资源护城河”?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接着找找那份“欧洲半导体联盟”的成员名单,或是那条冷战法案的原文,一起挖挖这背后的路数和算盘。你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