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东京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其中特意提及将与俄罗斯签署和平条约纳入政府外交政策重点议程。
这一表述抛出后,外界普遍猜测俄日关系或许将迎来转折,毕竟自二战结束以来,两国搁置近八十年的和平条约谈判始终是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未解难题。
然而仅隔两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回应便浇灭了这份乐观预期。他的表态充满微妙平衡:既明确表示“莫斯科欢迎日本签署和平条约的意愿”,又毫不避讳地指出“日本对俄态度不友好,参与西方对俄制裁,双方对话近年几乎降至零”。
![]()
这番话让高市早苗的“和平提议”陷入尴尬境地,也让外界看清了俄日关系的真实处境。
高市早苗在施政演说中并未回避现实,直言俄日关系“处于困难境地”,同时将俄罗斯定义为“关切之源”。这一表述本身就充满矛盾——推进和平条约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将谈判对象定位为“关切之源”,显然与务实对话的姿态存在偏差。这种矛盾性也成为佩斯科夫回应的核心切入点。
佩斯科夫在回应中强调,俄方对签署和平条约的立场从未改变,但日本的实际行动与谈判意愿严重脱节。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日本始终紧跟七国集团的步伐,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
![]()
2025年1月,日本内阁再次批准额外制裁措施,冻结了11名个人、29家法人实体及3家银行的资产,并对22家俄罗斯军方相关组织和机械制造商实施全面出口禁令 。这些可不是象征性的举措,直接冲击了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与国际合作空间,彻底动摇了双边互信的基础。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制裁范围已延伸至经贸、能源等关键合作领域。此前推进的俄日能源合作谈判被无限期暂停,俄罗斯企业在日本的海外资产遭到冻结,高端技术产品出口也被全面禁止。
这种“一边谈合作,一边施打压”的做法,让俄罗斯对其谈判诚意产生根本质疑。正如佩斯科夫所言,日本前几届政府的不友好举动已导致双边合作降至零,仅存的零星互动也局限于渔业资源分配等基础议题。
而俄日和平条约谈判的核心障碍,始终是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领土”)的归属问题。这片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勘察加半岛之间的岛链,总面积约5003.1平方千米,由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和齿舞群岛组成,战略价值与资源价值极为突出。
其主权争议的根源可追溯至二战末期,1945年,根据《波茨坦公告》等战后国际秩序安排,南千岛群岛被正式并入苏联版图。1951年,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中明确承诺放弃对千岛群岛的主权要求,但随后又改口称争议四岛不属于千岛群岛范畴,进而提出主权诉求。这种立场的反复,成为俄日领土争端的直接导火索。
俄罗斯对南千岛群岛的实际控制已持续近八十年,岛上现有约2万俄罗斯居民,且已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军事部署——择捉岛部署了新型防空导弹系统,各岛港口与道路工程不断升级,俄罗斯政府还通过政策鼓励本国人向岛上移民。
![]()
对俄罗斯而言,这片岛链是其远东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出海口,更是捍卫鄂霍次克海利益的战略屏障,同时岛上丰富的渔业资源与矿产储备也具备极高经济价值,主权问题绝无让步空间。
历史上,俄日曾有过短暂的谈判突破,1993年,两国签署《东京宣言》,首次承认存在领土争端,并达成“通过对话解决”的共识,但随着日本对俄态度摇摆及国际局势变化,谈判多次中断,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今高市早苗重提和平条约,却未对领土主张作出任何调整,显然难以突破这一核心僵局。
佩斯科夫所言的“对话降至零”,也不是什么夸张表述,而是俄日关系的真实写照,在制裁的层层叠加下,两国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停摆。
![]()
定期磋商会议早已取消,双方贸易额从峰值时的近400亿美元持续下滑,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暂停,学术互访、艺术展演等以往常态化的互动彻底中断。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同样精准且坚决,除了强化南千岛群岛的军事与民生建设,俄罗斯还终止了与日本在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多项合作协议,对日本渔民在争议海域的作业权限进行严格限制。这种“以反制对制裁”的态势,使得双边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外交定位进一步加剧了僵局,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日本在对俄政策上始终受制于美西方阵营的整体步调,难以展现独立的外交灵活性。
![]()
而俄罗斯在西方全方位制裁下,对“选边站”的国家保持高度警惕,自然不会轻易相信日本的谈判诚意,这种结构性矛盾,让高市早苗的提议更像是一场外交表态,缺乏落地的现实条件。
从当前局势来看,俄日和平条约谈判的破局面临两大无法逾越的障碍,领土主权问题首当其冲,俄罗斯多次明确表态“二战结果不容更改”,在核心利益上绝无妥协可能;而日本将南千岛群岛主权视为国内政治的重要议题,短期内也难以调整立场。
互信的重建则更为艰难,要打破僵局,日本需首先调整对俄制裁态度,停止参与针对俄罗斯的单边制裁行动,以实际行动修复合作基础。俄罗斯也需展现谈判弹性,在非主权问题上给予一定回应,为对话创造空间。但在美西方对俄制裁持续、东北亚地缘局势复杂的背景下,这种双向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两国关系的持续冰封,已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区域内的重要大国,俄日长期缺乏和平条约约束,关系时好时坏,不仅制约了双边在能源、环保、反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也让区域稳定失去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全球局势动荡的当下,这种“未终结的二战遗留问题”,随时可能成为区域冲突的潜在导火索。
高市早苗的“和平提议”虽为俄日关系带来一丝讨论空间,但在主权争议未缓和、制裁未取消、互信未重建的现实面前,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正如历史所昭示的,和平条约的签署从来不是单方面表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双方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务实的对话逐步推进。若始终停留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层面,这份迟到了八十年的和平条约,或许还要再等更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