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那份公告,人们可能还不知道,那个从西服厂一路干到新能源材料龙头的杉杉,已经在重整的漩涡中,被资本玩家摆上了桌面。
2023年,创始人郑永刚去世。
一个传奇落幕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家族争权、债务爆雷、控制权转移,一连串剧情,几乎浓缩了中国民企三十年的宿命。
![]()
而如今的剧情,更复杂了。
救命的白衣骑士,变成了资本市场最老练的玩家。
原本的产业协同,变成了资本套利。
这场重整,看起来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局。
01
在很多人眼里,郑永刚是浙商里少有的技术派。
他不是只做贸易的那种生意人,而是真正把制造业干成科技产业的人。
最早,杉杉靠西服起家,做的是国人第一代职业装的生意。
那时候的广告词穿杉杉更潇洒,几乎家喻户晓。
但郑永刚并不满足,上世纪90年代,他敏锐地看到新能源的趋势,率先投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
那时候,日本、韩国几乎垄断了核心技术。
结果,杉杉成了中国第一个打破国外封锁、实现国产替代的企业。
![]()
接着,他又做偏光片业务,为液晶显示产业补上了关键一环。
靠着“服装+材料”双主业,杉杉一度成了浙江制造业升级的样板。
可以说,郑永刚代表的是那一代敢转型、敢赌未来的浙商,但他的企业,也埋下了同样典型的问题:家族传承复杂、扩张太快、金融负担过重。
02
2023年春天,郑永刚在日本突然离世,那一刻,没人想到,随之倒下的,不只是一个人,还有这家企业的平衡。
杉杉的股权结构复杂,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脆弱。
他去世后,二儿子郑驹与遗孀周婷,围绕着控股权上演了一场拉锯战。
这种内部纷争,让外界信心急剧下降。
资金链本就吃紧,银行开始收缩授信,供应商催款,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到2024年底,杉杉集团的有息负债超过300亿元,部分贷款出现逾期。
![]()
对宁波来说,杉杉不仅是纳税大户,更是当地新能源和显示材料产业链的核心。
所以,地方政府不得不介入,推动破产重整。
这场重整,本该是救命的,但当越来越多资本方闻风而动,救援和博弈的界线,开始模糊。
03
今年年中,杉杉集团向外界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
短短几周,就有17家企业递交了意向书。
名单相当豪华:有制造业巨头京东方,也有央企背景的中国建材,还有专注新材料的赛迈科。
当时,遴选小组明确提出一个标准,要和杉杉股份主业有产业协同。
换句话说,必须是真懂新能源、能补链强链的伙伴,而不是纯粹的资金方。
这让人看到了希望,毕竟,一个有产业经验的重整方,能带来技术、市场和稳定。
但谁也没想到,最后中标的,却是一家和新能源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
![]()
最终拿下重整权的,是江苏的新扬子商贸。
这家公司背后,是著名的扬子江系,实际控制人任元林。
任元林是造船出身,操盘扬子江船业、扬子江金控多年,在资本市场可谓身经百战。
他擅长重组、并购、壳资源运作,资本路径熟得不能再熟。
问题在于,新扬子商贸主要做船舶、金属、化工,和杉杉的锂电、偏光片主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它出价也不是最高的,却意外中标。
![]()
人们不禁疑惑:
产业协同的要求去哪了?
那些真正做材料、懂新能源的公司,为什么被淘汰?
答案在后面浮出水面。
04
按照最初的方案,新扬子商贸并不是单独参赛。
它和赛迈科材料公司组成了联合体,一个负责资金,一个提供产业资源。
赛迈科由中钢集团发起,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核级石墨和负极材料上有深厚积累。
它的技术背景,正是杉杉需要的。
可是,等到重整协议正式披露时,赛迈科的名字没了。
联合体里只剩新扬子商贸,产业方不见了踪影。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
![]()
赛迈科随即发声,称自己被莫名其妙地踢出局,并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意味着,原本以产业协同为核心门槛的重整方案,被彻底改写。
一个产业方,变成了一个资本方。
为什么市场会这么敏感?
因为扬子江系的操作风格,在A股早就不是秘密。
过去二十年,它多次以“重整方”身份介入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
比如ST国创、中达股份、ST成城……
几乎每一单都以“借壳控股—资产腾挪—最终退市”结尾。
![]()
这次,它只需出资10亿出头,就能获得市值近300亿的杉杉股份控制权。
这种“轻资金撬动重资产”的手法,让很多业内人士心惊。
毕竟,杉杉不是一家空壳公司,而是宁波乃至全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重要一环。
一旦被资本化运作,主业可能被动摇,地方产业链也会受到牵连。
05
宁波鄞州政府非常清楚,杉杉集团不只是一个债务企业,更是区域性金融风险重点项目。
它关乎就业、税收、供应链稳定。
地方层面的诉求很明确:要稳、要续命、要保产业。
但问题在于,这场重整牵涉的主体太多,法院主持,管理人执行,资本方博弈。
政府既要尊重市场规则,又要防止企业被掏空,这中间的平衡极其微妙。
有人形容,现在的局面像砂锅里的火药,哪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爆整个宁波新能源链。
![]()
从过程看,这次重整越来越偏离产业协同的初衷。
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在算账:
谁能低价控股?谁能快进快出?谁能拿到最大的话语权?
但企业重整不是炒壳。
它的目标是活下去,是让主业恢复元气。
如果重整方只是为了资本套利,那么最终损失的,不仅是债权人,还有整个产业链。
杉杉股份的偏光片、负极材料项目,都处在全球竞争的关键窗口期。
若控制权更迭导致战略摇摆,研发停滞、供应链调整,都可能让过去十年的积累付诸东流。
从这个角度说,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
他们必须重新审视:
这是一场真正的重整,还是一场“接盘秀”?
从西服厂到新能源巨头,从实业传奇到重整漩涡,杉杉走过的三十年,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
如今的重整,看似要救企业,但更像一场博弈。
救命的资金来了,可背后带着资本的算盘;
产业方被边缘化,规则变得模糊;
地方政府想稳,却发现这盘棋比想象中更复杂。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起重整案会被反复提起。
因为它不是简单的企业破产,而是一堂关于资本与产业边界的现实课。
当资本披上白衣骑士的外衣,救赎与掠夺之间,只隔着一句解释。
而杉杉集团,或许正站在那条细线的中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