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落下帷幕,贝森特没再提李成钢,李成钢的发言也一字未提 “成果” 二字。
表面上,是 “初步共识”,实质上,缠斗未止。更微妙的是,美方原定于 11 月 1 日启动的 100% 加征关税计划,宣告搁置。
![]()
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中美关系出现了震荡。” 短短十几个字,直接点明谈判的紧张背景。没有寒暄铺垫,没有委婉修饰,这句话清晰传递出谈判并非在平和氛围中展开的事实,语气里看不到任何刻意缓和的迹象。
“过去两天的谈判是深入的、坦诚的。” 这一常规表述背后藏着多重含义。“深入” 意味着双方触及了关税、技术出口、金融市场准入等核心敏感议题,没有浅尝辄止;“坦诚” 则代表彼此都未回避分歧,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各自立场,没有模糊地带。
![]()
最具分量的是第三句:“美方表达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这并非对谈判成果的总结,而是对过程的精准定性。“强硬” 与 “坚定” 两个词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丝毫妥协退让的意味,将中方的底线清晰划出。
通篇发言没有出现任何赞扬对方的词汇,不见 “积极”“友好” 等修饰语,更无 “合作”“进展” 之类的表述。整个发言像一块坚硬的铁板,敲击出的是原则而非期待。
![]()
李成钢发言完毕后,没有接受记者提问,没有与美方代表握手的镜头,也未作任何补充说明,只是表情严肃地转身离场。全程低调克制,传递的信息却足够明确。
相比之下,贝森特的发言显得热情许多。他站在户外临时搭建的发言台上,身着西装顶着烈日,面对数十台摄像机侃侃而谈。
![]()
开场便是一连串套话:谈判时 “有益的”,“为两国首脑未来会晤奠定了基础”,“各方展示了对话的诚意”。这些表述看似积极,实则缺乏实质内容,更像是为谈判营造表面的融洽氛围。
核心信息藏在发言后半段。“总统赋予了我筹码,就是从 11 月 1 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但现在,我认为我们已经能够避免那一步了。” 这句 “避免那一步”,是整场发言的核心,也是此次谈判最实际的 “成果”—— 一项本将落地的惩罚性措施被迫撤回。
![]()
他没有提及中方的坚定立场,没有说明是谁做出了让步,只强调 “谈判成效显著”,随后语速一顿,用 “effectively off the table”(实际上已从谈判桌上移开)来描述关税计划的状态。
这一模糊的外交辞令既保留了未来的转圜空间,又明确传达出暂停执行的决定,避免了直接承认 “退让” 的尴尬。
![]()
全程发言中,贝森特未提及李成钢的名字。按照以往谈判惯例,美方通常会点名对方代表以彰显沟通顺畅,此次却只泛泛提及 “中方代表团”。这种刻意回避在外交场合并不常见,隐晦地透露了双方交流中存在的明显分歧与摩擦。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当天晚些时候的表态。“中国希望达成协议,我们也希望达成,我认为我们将达成一项很好的协议。
![]()
” 他语调轻快,面带笑容,但 “将达成” 的表述仍停留在未来时,没有任何实际落地的内容支撑。刻意强调 “中国希望达成”,看似将主动权归于对方,实则是在为美方寻找姿态上的优越感。
但几小时前贝森特宣布搁置关税的消息,已与这份 “强硬” 形成天然冲突。种种迹象表明,急于推动协议达成的一方,未必是中方。
![]()
这场谈判的前序铺垫早在 10 月中旬便已开始。10 月 15 日,美国财政部公开宣布,将于 11 月 1 日起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这一消息迅速占据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头条,政治压制与经济威胁的组合拳意图明显。
10 月 24 日,特朗普启程前往亚洲,首站便是马来西亚,贝森特位列随行名单之中。华盛顿当天发布的通稿明确提及,此次亚洲行的重要目的之一是 “巩固对中贸易政策的进展”,将谈判与地区行程紧密绑定。
10 月 25 日,中美代表团在吉隆坡就位。谈判会场被设在距市区二十多公里的封闭会议中心,现场安保部署严密,媒体仅被允许在外部拍摄,连基本的议程表都未对外公布。
据美方匿名消息人士透露,首日双方即进行了长达六小时的闭门会谈,关税、技术出口、金融市场准入等核心敏感议题悉数涉及,气氛始终紧绷。
![]()
10 月 26 日上午,谈判进入第二天。外媒镜头捕捉到贝森特走出会场时的画面:神情紧绷,低头快步离场,对记者的提问未作任何回应。这种状态与前一日的公开表态形成鲜明反差,暗示谈判陷入激烈拉锯。
当天中午,贝森特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搁置 11 月 1 日加征 100% 关税的计划。“这一举措已经从我们的谈判桌上移开” 的表态,瞬间成为国际财经媒体的焦点。
![]()
金融市场迅速作出反应,美股三大指数应声上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涨幅超 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 0.8%,投资人普遍将其解读为 “美方立场软化” 的信号。
下午,李成钢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书面发言稿。全文不足三百字,信息高度凝练,语气保持一贯的克制,未对贝森特的说法作出正面回应,仅重申了中方在谈判中的核心立场,延续了低调且坚定的态度。
同一时间段,正在出席东盟峰会的特朗普短暂接受媒体采访。“我们希望看到一项协议达成,我认为中国也在向我们靠近。” 他笑着作出这番表述,但当记者追问 “关税是否已正式取消” 时,却选择了沉默回避。
短短几个小时内,三方表态呈现不同方向:贝森特宣布关税暂缓,李成钢强调立场坚定,特朗普则释放乐观预期。这场 48 小时的谈判,最终未达成任何白纸黑字的协议,唯一的可见成果是一项惩罚性关税措施在生效前戛然而止。
![]()
从闭门磋商到公开发言,从谈判桌到媒体前台,信息的对冲与节奏的急转中,美方看似赢得了舆论话语权,实则收回了最锋利的施压筹码;中方言辞始终克制,却从未在核心利益上退让半步。真正的变化不在语言表述里,而在那个本要落下的 “关税铁锤” 最终未能落地。
此次谈判的核心变量始终是关税。美方事前抛出 100% 加征计划,事后宣布搁置,贝森特将其归因于 “谈判效果不错”,却未解释具体达成了哪些共识。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美方在科技出口限制放宽、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诉求上,并未获得中方的实质让步,这与贝森特所称的 “奠定良好基础” 并不匹配。
关税计划的时间节点更显微妙。11 月 1 日的生效日期距今不足一周,决策窗口极为狭窄。若不是谈判最后时刻的变故,这项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动荡的措施已进入执行程序。
![]()
而贝森特选用的 “effectively off the table” 表述,更凸显了美方的纠结 —— 既未正式撤销计划,也明确表示暂不执行,为后续谈判保留了弹性空间。
特朗普的表态则更具策略性。他未对谈判过程作出任何评价,仅强调对未来达成协议 “充满信心”,却未提及具体的时间框架与内容范围。这种模糊表述可进可退,既可以解读为对谈判的积极肯定,也可视为后续继续施压的铺垫。
![]()
中方的表态始终保持一致:不提及 “胜利”,不用 “进展” 等词汇,只强调 “维护利益” 与 “立场坚定”,每一句话都透着对原则的坚守。谈判结束后未召开专门记者会,仅通过书面通稿传递信息,避免了制造舆论高潮,为后续谈判预留了空间,体现出以稳为主的策略。
美方则更注重通过舆论引导传递信号。贝森特的公开发言反复强调 “谈判成果”“框架建立”,试图向市场释放稳定预期,但语气中的不确定性与措辞的模糊性,难以掩盖 “原定加征计划无法推进” 的核心事实。
![]()
多家国际媒体分析指出,美方的退让源于沉重的内部压力。当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 37 万亿美元,较预期提前 5 年达到这一规模,每年仅债务利息支出就高达 1 万亿美元,超过国防预算与医疗保险支出规模。在 38 万亿美元债务的阴影下,加征关税看似能带来短期财政收入,实则会进一步推高国内通胀,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此前关税税率升高虽使 7 月海关净收入增至 277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 210 亿美元,但同期联邦预算赤字猛增 19%,470 亿美元的赤字增量远高于关税带来的收入。
![]()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肯特・斯梅特斯指出,关税对经济和工资增长的破坏性远高于上调企业税,不仅会增加美国家庭生活成本,还会削弱国际资本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意愿。
更现实的是,特朗普政府 2025 年内已连续推出三轮对华贸易措施,前两轮执行后,美国出口同比下降 2.3%,内需市场出现萎缩,农产品价格下跌超 5%,对其政治基础造成直接冲击。此次第三轮措施在生效前搁置,显然是国内反弹压力积聚后的结果。
![]()
这场谈判中,中方未在利益上得分,却守住了底线;美方虽通过话术维系了姿态,却失去了最有效的施压筹码。贝森特的表态是为局势降温的缓冲,李成钢的发言则是对原则的坚持。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异,远比表面的 “初步共识” 更能反映谈判的实质。
10 月 26 日的吉隆坡,并未敲定新的贸易秩序,但一个清晰的节点已然显现:谈判仍将继续,威胁开始减弱,攻防节奏正在发生变化。中方的克制给了贝森特台阶,而美国的退让,实则暴露了其经济底子的脆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