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1907年7月15日,绍兴轩亭口的枪声带走了"鉴湖女侠"秋瑾的生命,却带不走她留在人间的火种。
谁曾想到,她的儿女事后被悄悄收养,而长大后的儿子竟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巨子。
![]()
后事一波三折
1907年,秋瑾因参与并策划反清武装起义,被清政府以“谋逆”罪名逮捕并在绍兴轩亭口处决,事后,轩亭口很快被清兵围得严严实实。官府贴出的告示用朱笔圈着 “敢收尸者,以同党论罪”。
就这么着,秋瑾的遗体在石板路上躺了三天,九月的绍兴夜里下过一场小雨,遗体被淋得透湿,领口的血渍混着雨水晕开,路过的百姓都低着头快步走,没一个人敢靠近 —— 谁都清楚,这时候沾上边,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
![]()
但总有人没那么怕。秋瑾生前的好友徐自华和吴芝瑛,听到消息后俩人当天就雇了辆马车,绕着小路往绍兴赶。趁着晚上清兵换岗的时候,几个人把秋瑾的尸首悄悄装了进去,暂时埋在了卧龙山脚下,连块碑都不敢立,就记着旁边有棵老槐树。
后来两人在西湖西泠桥旁边买了一小块地,把棺材埋进去,徐自华亲笔写了块木牌,上面刻着 “秋瑾之墓”,插在坟前。
![]()
可当时朝廷里的人听说革命党人的坟修在了西湖边,气得拍了桌子,直接下了命令给浙江巡抚:赶紧把坟铲平,不然就摘他的顶戴。
浙江巡抚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带了兵丁去西湖,坟被铲平了,棺材被挖出来,扔在路边,后来又被人挪了好几次,一会儿放这儿一会儿放那儿。
折腾了大半年,最后还是秋瑾的儿子王沅德,那时候才 12 岁,跟着叔叔悄悄去把棺材领了回来,运回老家湖南湘潭,埋在了夫家的祖坟里。
![]()
兄妹被收养
秋瑾走了,她的一双儿女王沅德和王灿芝,日子比孤儿还难熬。那时王沅德 10 岁,刚在湘潭私塾读完《论语》,王灿芝 6 岁,扎着羊角辫,每天都趴在门槛上等母亲的信。可等来的不是信,是母亲被处决的消息,没过两天,父亲王廷钧因受牵连被官府传唤,回来后一病不起,两年后也走了。
王家本是湘潭富商,可秋瑾出事后,亲戚们怕被连累,躲得远远的,家里的两家铺子被官府查抄,佣人也走得只剩一个老管家。
![]()
兄妹俩没人管,先是被秋瑾好友谢涤泉接去长沙小吴门的住处,房子不大,两人挤在偏房,谢涤泉白天出门教书,王沅德就带着妹妹煮稀粥,晚上点着油灯,教她写字读书。住了半年,谢涤泉因帮秋瑾收过信被官府盯上,没办法,又把兄妹俩送到湘潭乡下的远房舅舅家。
![]()
舅舅靠种水稻过活,日子紧巴,兄妹俩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割猪草、喂鸡,王灿芝手被镰刀划出血,就用布条缠上继续干,晚上躺在稻草堆上,还会偷偷练母亲教过的扎马步 —— 秋瑾生前总说 “女孩子要自己保护自己”。
直到 1909 年,王沅德的祖母才托人把兄妹俩接回湘潭老宅,老太太看着两个瘦得只剩骨头的孩子,当场哭了,之后专门请了老秀才教他们读书,才算让两人有了安稳住处。
![]()
不同的路
长大后,兄妹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王沅德性格内向,先去上海洋行学本事,后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商业和金融。回到湘潭后,他凑钱开了绸布店,后来又盘下铺子卖盐,生意逐渐做大。
1920 年,他拿出积蓄并借钱成立电灯公司,半年内让湘潭几条主街亮起电灯。之后他又接手膏盐矿,成为湘潭有名的商人。抗战时,他捐出公司大半盈利,购买物资雇车队送往前线。
然而,他始终保持低调,从不以此居功,只说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
王灿芝跟他完全不一样,性子特别烈。小时候就跟着村里的武师学拳,后来觉得武师教得慢,自己找了本《少林拳谱》照着练,手上磨起水泡,挑破了接着练,一点都不歇。
长大后的她为了能像妈妈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不管哥哥怎么劝,毅然前往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
![]()
初到美国时,为了克服语言困难,她凌晨背单词,上课录下内容晚上翻译。在学习飞行时,教练看她是个女孩便不愿意教,于是她每天比男学员多练两小时,最终拿到飞行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
![]()
美国的报纸还报道了她,标题里叫她 “东方女飞将”。回国以后,她去了南京的航空学校当老师,教学特别严,只要学生动作不标准,她就亲自示范,在她的训练下,一批批优秀的飞行员走向战场,成为保卫国家的重要力量。
兄妹俩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却都踩着母亲的理想前行,秋瑾虽未亲眼见这盛世,可她的精神早已化作儿女手中的实业、蓝天上的机翼,在这片土地上静静生长,从未消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