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人工智能推动能源行业的竞争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
![]()
▲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
未来的能源系统是什么模样?10月19日,在以“物理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远景闭门科技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为行业勾勒出它的轮廓:从目前设备的简单堆叠进化成智能体的生态。数以亿计的智能体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就像珊瑚礁一样不断演变进化。这样的能源系统既可以稳健安全地运行,又可以消纳更多的绿色电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清洁能源支撑。
从简单的设备堆叠
向智能体生态过渡
张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构建未来能源系统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前的蒸汽机、内燃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生产力革命不同,人工智能作为划时代生产力,正在逐步摆脱“工具”的属性,从“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跃迁,这将直接推动能源行业的竞争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
在张雷看来,人工智能有感知、会思考、善判断、能决策,是拥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也是能与之共事的“伙伴”,在应对复杂巨系统时恰巧能解决“人类大脑难以驾驭”之痛。
从耐克的物流园到星巴克的供应链,正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远景通过自主研发的园区级能源管理与碳管理数字化系统,以及绿电交易等一揽子减碳方案,助力降低全价值链碳排放,成为众多知名企业的零碳技术伙伴。
人工智能不仅赋能企业,也在改变行业,重构整个能源系统和竞争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决定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度量衡正在发生变化。张雷认为,将从过去简单的“比大小、称重量、拼肌肉”转变为比拼大模型智商有多高、算力有多大、智能体数量有多少。这意味着风机、储能、光伏板这些物理设备只有转化为人工智能资产,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助力能源企业
破解市场化交易痛点
今年7月,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港完成,来自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的绿氨成功注入氨动力船舶。此次加注打通从“绿电制氨—绿色氨运输—燃料加注—船舶运营”的完整价值链,标志着绿氨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全球首次应用,成为全球绿色航运发展的里程碑。远景通过在赤峰打造全球最大的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依托绿氢绿氨装备全栈自主技术,将波动的可再生电力就地转化为稳定且易于储存的绿色燃料,并运往全球。
![]()
▲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在大连港完成
实际上,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也是远景能源大模型的最佳训练场,源网荷储各环节电力电子设备在这里一应俱全,并且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工况,众多能源设备在园区系统中形成闭环,提供了海量数据和全局感知力。
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正是复杂能源系统应用的缩影。张雷表示,作为一家绿色能源系统公司,有必要也有条件打造大模型。正是因为远景构建了涵盖风电、储能、氢能、气象、电力系统和电力交易的产业能力和海量数据,才为打造能源大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单一的风电、太阳能或储能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伴随能源市场化改革深入,能源企业需要直面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过去,只要拼命发电就能有收益。现在,随着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电量未必等于收益,甚至某些时候可能成为负担。特别是在能源金融化的背景下,面对愈加复杂的能源系统形态,怎样管控好风险,高效发挥发电资产价值,有效进行新能源交易,获取更多收益,是能源企业的普遍诉求,也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价值的重要应用场景。
在张雷看来,人工智能恰好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帮助能源企业穿越风险,捕捉机遇。
他向记者表示,能源大模型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赋能者,帮助企业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将推动新能源行业从价格厮杀走向价值竞争,必将成为助力新能源行业结束“内卷”的重要工具。
发展物理人工智能
中国有优势
张雷认为,传统的大语言模型在复杂的能源应用场景下仍有进化空间。
![]()
▲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
实践也印证,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需要通过海量的训练数据,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智能程度,但其在应对物理世界的时候,却可能出现“幻觉”。这也是传统的人工智能在应用于能源系统管理时所面对的挑战。
为此,张雷提出“物理人工智能”新范式,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定律、系统边界,知识图谱深度耦合,将数据智能与能量守恒定律、空气动力学方程、潮流计算等物理规律相结合,从而有效消除传统大语言模型的“幻觉”,让人工智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可靠地发挥作用。
基于“物理人工智能”理念,远景研发的“天机”气象大模型,显著提升了7天以上的中长期气象预测准确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基础。具备全局感知、系统洞察和持续进化能力的“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成功应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储能和风机收益,优化电力交易和资产投资决策,扩大绿电消纳。
张雷表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复杂的能源系统,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和闭环能力,这一系列要素组合可以支撑中国的物理人工智能全球领先,让中国的能源大模型惠及世界。
文 | 本报记者 张子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