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的早晨只有三四度,八宝山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有人从凌晨五点就开始等,只为送这位百岁科学家最后一程。
那一面鲜红的国旗覆盖在杨振宁的身上时,全场一片寂静。
灵堂内,杨振宁安卧于花海,身旁是他相伴二十一年的妻子翁帆。
她穿着黑衣,胸前别着白花,眼睛红肿,神情憔悴。
她身后,是杨家的亲属队列,头发花白的次子杨光宇,泪光未退,神情肃穆。
就在这场庄重的告别结束后,他的一句话,让外界沉默了许久。
![]()
“父亲晚年的幸福,都是小翁给的。她辛苦了这么多年,我打心底感激。以后不管父亲在不在,小翁都是家人。”
这句话,算是给外界最直接的回答。那些围绕翁帆的疑问,也终于有了答案。
第一个疑问:杨家人是否接纳她。
![]()
二十多年前,翁帆嫁给82岁的杨振宁时,外界几乎一片不看好。
年龄差、国籍差、身份差,被拿来反复讨论。有人断言,这段婚姻不会长久。
可事实是,翁帆用二十一年时间,让杨振宁活得有尊严,也让杨家人心服口服。
![]()
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育有三子女,常年在美国生活。老人回国后,生活照料全落在翁帆身上。
吃药、复诊、用药剂量、饮食搭配,她都一手打理。
杨家子女远在海外,见父亲视频时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有时在削苹果,有时在替杨老调整靠枕。
![]()
后来杨振宁摔伤卧床,整整一个月不能动。翁帆几乎没合眼,夜里守着监测仪,怕一个翻身就出问题。
那段时间,杨光宇特意回国探望,看到父亲身边堆着她记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着“早八点吃药”“下午测血压”,一页页翻过去,全是她的笔迹。
![]()
第二个疑问:没有子女,她是否被排除在家族之外。
事实恰恰相反。杨振宁去世后,杨家三个孩子第一时间写信感谢她,称她为“帆帆姨姨”。
这称呼,不是礼貌,是认可。杨光宇回国奔丧时,刻意站在翁帆身后,而不是抢在前面。
按辈分,他本该排在第一位,但他把这个位置留给了她。
![]()
杨家内部没有争执、没有冷漠,反而是一种默契的理解。
杨光宇的那句“以后不管父亲在不在,小翁都是家人”,不是临时表态,而是他们早已的共识。
在那一刻,杨振宁的离开,不是让翁帆成为“外人”,而是让她彻底融入了这个家。
第三个疑问:遗产问题会不会成矛盾。
![]()
舆论曾无数次猜测过这件事。有人传杨振宁“立遗嘱排除翁帆”,也有人造谣她“早已掌控家产”。
但从头到尾,翁帆没有开过口解释一句。现在看来,她根本不需要解释。
![]()
杨光宇回国时曾说:“父亲留下的,不只是财产,还有责任。翁帆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们只剩感激。”
这番话意味着,杨家的态度非常清楚,无论钱财如何分配,翁帆的地位不会动摇。
其实这二十一年,她早就习惯了被误解。有人质疑她的动机,有人取笑她的选择,但她没回应过。她知道,最重要的,是杨振宁的生活是否安稳。
![]()
愿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也愿守在他身旁二十一年的她,今后能被温柔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