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23日,特朗普在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联合记者会上,对着镜头向中国抛出了极具挑衅性的“最后通牒”。这位美国总统言之凿凿地宣称,中国必须在一周内坐到谈判桌前签署所谓“公平协议”,否则美国将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55%的高额关税。他同时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声称已安排好明年年初的访华行程,月底前就能敲定一份“超级贸易协议”,言语间满是志在必得的傲慢。
这番表态来得正是敏感时刻。中美刚刚确认将在马来西亚举行近半年来的第五次经贸磋商,中方由副总理率团,美方代表则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更关键的是,11月10日就是中美关税暂缓期的到期日,几天后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期间,中美领导人还将举行会晤,这场谈判被外界视为关税问题的“最后关头”。特朗普选择此时加码威胁,显然是想在高层会晤前营造极限施压的氛围。
![]()
有趣的是,就在几天前,特朗普还在淡化稀土问题的重要性,宣称美国已与多国签署矿产开发协议,无需依赖中国。可明眼人都清楚,稀土作为F-35战斗机发动机、“宙斯盾”系统雷达等关键军工装备的核心材料,其供应链安全直接关系美国军工产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早就点破,中国对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会对美国军工产业产生显著影响,这才是美国真正的焦虑点。特朗普嘴上说稀土不重要,行动上却把相关议题列为三大关切之一,这种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底气不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口中“155%关税”的威慑力。穆迪公司早有数据测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华加征关税92%的成本,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300美元。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更显示,从2001年到贸易战高峰,仅对华贸易逆差就导致美国流失270万份工作,其中制造业占了大头。上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法案的教训还摆在那里,当时美国将数千种商品关税提至历史最高,结果非但没走出大萧条,反而让国际贸易锐减,道琼斯指数一年内暴跌40%。如今美国通胀压力仍在,核心CPI保持在3.0%以上,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加税时的水平,真要把关税加到155%,首先扛不住的恐怕是美国民众和企业。
![]()
面对这轮虚张声势的威胁,中国外交部的回应简短却分量十足。发言人明确表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施压威胁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同时强调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利益。这句话看似平实,实则戳中了特朗普的软肋。中方手里的反制牌清晰可见,稀土出口管制并非禁止出口,而是通过许可制实现精准管控,既守住了国家安全底线,也为谈判预留了空间。反观美国,除了嘴上喊得凶,根本拿不出能真正拿捏中国的实际举措,所谓“极限施压”早已沦为自欺欺人的把戏。
特朗普的反复变脸背后,是典型的政治算计与谈判套路。他一边用极端言论煽动国内选民情绪,营造“强硬护美”的形象;一边试图用虚假威胁迫使中方让步,为自己捞取谈判政绩。可他忘了,中国早已划下“平等、尊重、互惠”的红线,台湾问题不能谈,核问题没资格谈,关税谈判更不可能在胁迫下进行。之前几百次“狼来了”的呼喊已经耗尽了可信度,现在再抛出“一周期限”的戏码,只会让人看清其“怂人走夜路”的本质。
![]()
真正决定中美经贸走向的,从来不是特朗普的嘴炮。马来西亚磋商后的双方声明,APEC峰会领导人会晤的实际成果,这些才是值得关注的关键信号。至于155%关税的威胁,不妨让它再飞一会儿,看看最终是落在谁的头上。毕竟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搞保护主义的人,最终都会被自己竖起的壁垒砸伤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