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聊一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的武器喀秋莎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以及让美军打不赢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有哪些重要的启示,讲讲其中利用喀秋莎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经典故事,还有突出的志愿军的战士。
咱先搞清楚,“喀秋莎”不是咱志愿军自己造的,是当年苏联支援的火箭炮,大名叫BM-13 型火箭炮。这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那可是把美军给“打懵”了的大杀器,作用完全是 “颠覆性”的。
![]()
“喀秋莎” 这个名字是志愿军战士们给这款火箭炮的爱称,背后满是温情和亲切感。
苏联 BM-13 火箭炮原本没有“喀秋莎”这个名字,二战时苏联士兵就因为它火力猛又带着点“灵巧劲儿”,联想到当时苏联一首流行歌里叫“喀秋莎”的姑娘 —— 活泼、勇敢又充满力量,就先这么叫开了。
等它到了朝鲜战场,志愿军战士一听这名字,既觉得顺口,又能联想到家乡的姑娘、亲人,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这门 “大杀器” 的距离。后来不管是指挥员还是炮手,都跟着叫 “喀秋莎”,慢慢就成了它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听着就不像冷冰冰的武器,更像个能并肩作战的 “伙伴”。
先说它到底有多厉害。以前咱志愿军打炮,都是传统的榴弹炮,得一门门瞄准,打几发就得赶紧挪地方,不然容易被美军的炮火反杀。
![]()
但“喀秋莎”不一样,它是多管齐射,一辆车就有 16 根炮管,十几辆车凑一块儿,一声令下能在几十秒内泼出去上百发火箭弹。炮弹飞的时候带着刺耳的尖啸,落地就是一片火海,美军后来听见这声音就发怵,还偷偷叫它 “斯大林的管风琴”。
它发挥的作用,最关键的就是“破了美军的火力优势”。以前美军总觉得自己炮多、炮准,仗着火力猛敢扎堆儿,晚上还敢大摇大摆地在阵地里生火做饭、搭帐篷。结果“喀秋莎” 一上场,专挑美军聚集的营地、弹药库、炮兵阵地打,往往是美军还没反应过来,阵地就被炸成了一片烂摊子。
比如 1951 年的上甘岭战役,“喀秋莎”部队专门盯着美军的增援部队和物资集散地打,把美军的补给线搅得鸡飞狗跳,直接帮前线志愿军扛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
![]()
而且它不光是打胜仗,更重要的是“提气”。咱志愿军一开始武器比美军差远了,战士们心里多少有点 “火力不如人” 的憋屈。但“喀秋莎” 一亮相,大家发现“咱也有能把美军炸懵的家伙”,士气一下就上来了。后来美军提到志愿军的炮兵,再也不敢小瞧,甚至觉得 “志愿军的火箭炮比他们的还狠”,这在心理上就压过了美军一头。
对今天的启示也特实在:一是“好武器能顶半边天”,当年咱靠“喀秋莎”补了火力短板,现在更得搞自主研发,手里有过硬的装备,说话才有底气;二是 “武器得用在刀刃上”,“喀秋莎”不是瞎打,专挑美军的软肋打,现在打仗也一样,得找准对手的弱点,把装备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三是“精神不能少”。
![]()
当年咱有了“喀秋莎”,但还是靠战士们不怕死的劲儿把武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现在不管装备多先进,这种敢打必胜的精神,永远是咱的根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