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中国际学校教师 何娜
引言:“欺凌”一词在校园里日益敏感,但孩子们往往难以分辨日常矛盾与真正欺凌的界限。一次次的“告状风波”让我意识到,厘清概念、教会方法刻不容缓。于是,一场由真实事件引发的教育探索在我们班展开了。
故事一:作业风波—— 生活中的小磕绊
我刚坐到办公室,语文课代表红着眼冲进来:“老师,小A他欺凌我!”——“欺凌”?这词立刻绷紧了我的神经。细问得知,原来是她收作业时不小心把小A的本子夹带回家,导致小A未完成作业被批评。情急之下,小A对课代表言辞激烈地抱怨指责。核心:工作失误引发的冲突性抱怨。
故事二:冲突升级—— 从矛盾滑向欺凌边缘
故事未完。不久,小A和小B因未完成练习册,要求课代表“借”同学作业给他们抄,被严词拒绝并报告老师。我批评了抄作业行为,表扬了课代表。然而,一出办公室,小A等人就围住了她,小A甚至挥拳威胁:“就你事儿多,以后小心点!”课代表被逼到墙角,幸有老师路过解围。更糟的是,回到教室,小A带头给课代表起侮辱性外号(如“小报告专家”、“马屁精”),引发哄笑。核心:报复性威胁、孤立、言语侮辱。
故事三:乌龙报警—— 信息误传的警示
运动会上,领导一句话让我心惊:“你们班家长报警了!”原来,班上的小A(女生)课间与四年级一名男生打闹(被拍到脸),恰被小B看见。小B回家对妈妈说:“小A被高年级经常欺凌!”小A的妈妈是警察,闻讯立即报警。调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那“欺凌者”是小A的亲表哥!兄妹间的玩闹失了分寸,在外人眼中却成了“欺凌”。核心:旁观者误判与信息失真导致事件升级。
教育的契机:情景再现与思辨交锋
这些事件促使我思考:孩子们亟需区分“矛盾”与“欺凌”。我决定以这三个故事为蓝本,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真实还原事件。
演出后,我们展开了一场“小法官”辩论会(分正反方),核心议题:这些行为属于矛盾还是欺凌?为什么?该如何应对?
小A(针对故事一): “就事论事,课代表有错在先。小A是抱怨,不是欺凌。属于正常矛盾。”
小B: “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处理方法差。课代表该承担责任,向老师说明并道歉。”
小C(针对故事二): “威胁‘小心点’就是恐吓!课代表肯定害怕被打。这构成欺凌!”
小D: “起侮辱性外号,让大家嘲笑她,让课代表伤心,绝对是欺凌!”
小E: “虽然不是故意作对,但伤害已经造成,也算校园欺凌……”
通过激烈辩论,孩子们逐渐梳理清晰:
1. 矛盾 (Conflict):** 通常源于具体事件的分歧或误会(如故事一的作业本),双方可能有争执、抱怨、情绪激动,但目标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非蓄意伤害或控制对方,通常不伴随持续的恶意、力量失衡或群体施压。
2. 欺凌 (Bullying):蓄意、重复、力量失衡的恶意行为(如故事二的威胁、孤立、持续辱骂)。目的是伤害、恐吓、控制或孤立对方,受害者感到恐惧、无助、尊严受损。故事二的后期行为明显滑向欺凌。
3. 旁观与误判 (Bystanding & Misjudgment):故事三凸显了旁观者角色和信息传递失真的重要性不完整的信息、未经核实的“经常性”指控、标签化传播,极易将普通冲突升级为“欺凌事件”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思考: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方法与策略:构建清晰的应对机制
一次班会课的思辨是起点,远非终点。我们迅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指南,并构建了班级层面的支持体系:
1. 明确“停止”与“报告”的信号:
对自己:当感到被故意、反复伤害、威胁或孤立,且自己难以解决时,立即明确向对方说“停止!”(如果安全的话),并第一时间报告信任的成人(老师、家长、学校工作人员)。
对他人(作为旁观者):看到疑似欺凌行为,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
大声制止(如“这样不对!”)。
支持受害者(如带其离开、表达关心)。
最关键:立即报告老师或校方。不做冷漠旁观者,也不做添油加醋的传播者。
2. 区分冲突性质,采取不同解决路径
普通矛盾/误会:鼓励双方 “三步走”:
冷静:先平复情绪。
沟通:清晰表达“我”的感受(如“你那样说我,我很伤心/生气”)和事情经过,倾听对方。
解决:共同寻找解决办法(道歉、弥补、约定等)。老师或班干部可充当调解员。
疑似或确认的欺凌行为:
受害者:坚决报告!不隐忍。保留证据(信息、录音——在合法合规前提下)。
旁观者:勇敢报告!你的声音很重要。
班级/老师:立即介入调查,保护受害者安全,对欺凌者进行严肃教育、依规处理,通知双方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对受害者),持续关注后续动态。绝不姑息!
3. 建立班级支持网络
设立“班级安全委员”或“心理小助手”:由值得信赖、有同理心的同学担任,作为同伴支持的桥梁,能初步倾听、安抚,并引导同学向老师求助。
创建安全倾诉渠道:如“悄悄话信箱”(实体或线上匿名表单),让不敢当面说的孩子有途径表达。
定期主题强化:将反欺凌、友善相处、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内容融入日常班会、德育课、心理课。
4. 家校协同,专业力量加持
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途径,向家长普及“矛盾”与“欺凌”的区别,强调沟通核实的重要性避免故事三的乌龙),指导家长如何倾听孩子、理性应对、配合学校。
邀请专业人士进课堂:我们充分发挥了班级家长资源,邀请身为警察的小A妈妈(故事三当事人家长)走进课堂她的分享极具价值
法律视角:清晰讲解欺凌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如侮辱、恐吓、轻微伤害等),让孩子们知晓行为的底线和严重后果。
安全知识:传授自我保护技巧、如何有效求助(校内、校外、报警情形)。
信息甄别:结合乌龙事件,强调眼见未必为实,传播信息需谨慎核实,避免因误传造成更大伤害。
同理心培养:引导孩子理解行为对他人的真实影响。
持续的行动与澄澈的认知
关于校园冲突与欺凌的议题,绝非一次班会、一场辩论就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持续的澄清、反复的练习、健全的机制和全员的参与。通过情景再现,孩子们看见了行为的边界;通过激烈辩论,他们厘清了概念的本质;通过方法学习,他们掌握了应对的武器;通过专业力量的介入,他们理解了责任的重量。
这场教育实践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既能勇敢地对真正的欺凌说“不”,寻求并给予支持;也能智慧地化解日常矛盾,用沟通代替对抗,用理解消弭误会。唯有如此,“霸凌了”的误读才会减少,安全、友善、彼此尊重的校园氛围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行动,仍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