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航空知识》《问天少年》
全年订阅开启!
10月27日19~21时
开播订阅即加赠!
双刊含赠约五七折!
↓ 快点击预约直播吧 ↓

在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中,有这样一把椅子,在一众实物展陈中分外突出。它不是一把普通的椅子,而是一把关乎飞行员生命安全的弹射座椅——它就是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是成功应用在歼10飞机上的我国第三代弹射座椅。
![]()
这把椅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弹射座椅的救生性能达到西方国家同类水平。它就是“争气机”的“救命椅”!
今天,与小飞侠一起,回顾这把“救命椅”的进化之路。
从“照猫画虎”到“解决有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战机主要依赖苏联引进,弹射座椅自然也“跟着飞机来”。那时的座椅,就是“火药驱动的弹射器”——靠一组强力火药瞬间把人“顶”出机舱。没有稳定装置,没有精准开伞控制,低空弹射时,飞行员往往“弹得出去,却开不了伞”。
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仿制了歼6等飞机专用的弹射座椅。当时仿制第一代弹射座椅的任务主要在航空工业沈飞进行。歼6等飞机专用的弹射座椅为铝合金钣金焊接结构、座式救生伞,并采用弹射筒作为弹射动力。
实现零高度零速度弹射
6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了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究设计,同时提出了研制与新型飞机配套的新型弹射救生装置。因弹射座椅专业涉及的学科面广,应用技术门类多,技术力量比较分散,建立专业研究所迫在眉睫。
1967年,中央批准国防科委提出的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为救生研究所的成立创造了良好条件。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于1968年3月20日下达建所命令,并授予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0研究所”(现航空工业航宇),同时明确610所建在湖北襄樊。
![]()
1973年1月,六院在北京召开歼8飞机弹射救生装置研制任务落实会议,对航宇提出了两个阶段的要求。第一阶段的指标是:在零高度、零速度和空中850千米/时的速度以下安全跳伞,于1974年底设计定型;第二阶段的指标是:在零高度、零速度和空中表速1000千米/时以下安全跳伞,于1975年底设计定型。“零高度、零速度”即地面静止或低空低速状态。
1973年2月,航宇从航空工业沈阳所接受了歼8座椅方案的研制任务,5个月后,开始做弹射座椅“零—零”摸底试验。座椅是在歼6Ⅰ弹射座椅基础上改装的,当时的试验场地是航宇前面的汉江河滩地。试验目的除了考核稳定伞系统是否扩大使用到零速度,同时初步摸索“零—零”弹射性能、主伞设伞的时间和主伞拉出假人时人椅分离的情况。
同年,改进后的座椅完成真人弹射试验,弹射座椅升空后降落伞顺利张开,“零—零”救生难题被攻克。
跨越1100千米/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定型的火箭弹射座椅性能技术指标与歼10飞机的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满足歼10飞机的安全救生要求,实现高起点技术平台,1985年,航空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十号工程防护救生系统研讨会”,要求火箭弹射座椅的总体性能应达到速度包线“0—1100千米/时”, 低空复杂姿态下的安全救生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穿盖弹射能力和高速度防护措施。
1986年,拟引进S4S火箭弹射座椅为样机参照设计,然而由于引进计划迟迟没有落实,直到1988年仍然没有取得预期进展,严重影响“十号工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以我为主,自力更生。1988年11月,提出了5种方案供主机所选择。1989年3月,在研制方案正式确定后,航宇立即投入到样机的设计与制造,并于1990年12月交付了一台协调样机,这也是歼10飞机配套成品中唯一一台全金属的协调样机。1992年3月,方案完成论证转入初样设计阶段;1993年10月,进行了全尺寸座椅高速气流吹袭试验;1994年12月,顺利通过了初样阶段的试验;1995年3月,正式进入试样研制阶段。
![]()
从1995年起,航宇研制团队用了近5年的时间,攻克了高速稳定性技术难题。其间,又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解决了鉴定试验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1999年4月,在成功通过了两发火箭滑轨高速弹射试验后,该弹射座椅全面完成了试样阶段的综合性能鉴定试验。2000年11月至2001年6月,进行了弹射救生系统空中弹射试验。试验在平飞、俯冲、横滚、下沉、倒飞、平飞大速度等六种机动飞行状态下进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2002年11月,弹射座椅进入设计定型,装机件研制前后共历经7年半的时间。2004年1月,歼10飞机火箭弹射座椅通过设计定型。
![]()
敢为人先,创新突破
歼10飞机弹射救生系统主要包括座椅结构、救生伞系统、弹射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出舱稳定装置和稳定减速伞)、电子程序系统、飞行员约束和高速气流防护系统、应急供氧系统、弹射通道清除系统、水上救生装置以及飞行员生存营救设备和食品等,是飞机的一个重要系统,也是部队特别关注的系统。飞行员形象地称之为“蓝天上的诺亚方舟”。
![]()
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吸收了相关先进技术,在当时性能最好的HTY-4型火箭弹射座椅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要加装穿盖器、程序控制、救生伞、肩带锁、中央拉环、新稳定伞射伞枪、稳定伞双连接带、座椅连接、挡臂器、燃气作动系统、椅背火箭,对椅盆结构和一级动力设计进行重大改进。再加上电子程控技术、微爆穿盖技术、出舱稳定技术、椅背火箭技术、高速气流防护技术等均为国内首次使用,给研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航宇专门成立了攻关组,提出了首先以解决“提高高速防护性能”和“提高使用维护性”为攻克点,以围绕解决“扩大安全救生包线范围至‘0—1100千米/时’”和“提高低空复杂姿态下的安全救生性能”两大技术难关为主线,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思路,以提高座椅整体性能来解决“提高救生的可靠性”问题,从而使我国的弹射救生装备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的总体思路。
歼10,成了!
1997年10月18日,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钱树根、国防科工委主任曹刚川、空军副司令员王良旺、中航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等领导到航宇考察,重点考察“十号工程”弹射救生系统研制工作。
次日,曹刚川等领导到达弹射现场,观看歼10火箭弹射座椅试样阶段的综合鉴定试验。当弹射成功,降落伞自动打开,假人成功安全落地,曹刚川一拍桌子,说:“歼10,成了!”
1991年,歼10飞机预研总结会上,航空工业部授予航宇集体功。1998年,航宇在歼10飞机01架原型机首飞中,做出突出贡献,荣立集体功。2004年,HTY-5型火箭弹射座椅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该座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目前,我国的弹射座椅研制已发展到第四代。第四代弹射座椅具备弹射出舱后的状态自动感知和姿态主动纠正能力,以及推力矢量可控技术,可根据飞行员的体重,对弹射动力进行调整,同时还运用了位置主动识别技术,可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弹射模式。第四代火箭弹射座椅可以满足现代战机的各种不利姿态救生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飞行员的作战信心。第四代火箭弹射座椅可装配双座战机,其前后座椅上首次运用同构型的设计,相较于其他双座飞机上配备的异构型座椅,同构型座椅可以实现前后座椅的混装,并且可以自动识别座椅的安装位置,大大地减少了综合保障成本。
![]()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拿来主义”,到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自主创新,中国弹射座椅的每一步突破,都写满了航空人“把生命权握在自己手里”的执着。
向“蓝天上的诺亚方舟”的缔造者
致敬!
本文转载自公众微信号:航空工业
2026《航空知识》《问天少年》
全年订阅开启!
10月27日19~21时
开播订阅即加赠!
双刊含赠约五七折!
↓ 快点击预约直播吧 ↓
《航空知识》2026全年订阅 超值包邮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