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第二周的例会上,老板突然凑过来问我:“你打流感疫苗了吗?” 我下意识摇头:“没……” 老板追问:“为什么不打?” 我当场卡壳,脑子里全是问号:“啊?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什么?打了就不会感冒发烧了吗?多少钱啊?要打几针?”
接着老板又问:“那 HPV 疫苗你打了吧?” 我赶紧点头:“打了打了,早就打完了!” 结果老板补了一刀:“那为啥 HPV 你主动打,流感疫苗就没想法?” 我愣了半天,只能说实话:“当时好多人都在说 HPV 疫苗必须打,我就跟着预约了……”
老板转头跟同事们笑:“你们看,这就是普通人对成人疫苗的真实想法!” 后来老板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说 “就从你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新媒体人的视角说说怎么让大家像重视 HPV 一样重视其他成人疫苗吧”……
会后,我一直在想,明明流感比 HPV离我更近啊,我每年花在感冒、请假上的钱也不少了,同样都是二类疫苗,我早早接种了HPV疫苗,但却完全不了解流感疫苗……
是啊,为什么呢?
今早与老板的对话,恰恰暴露了成人疫苗传播的问题:
同是二类疫苗,HPV 因“社交共识”成为刚需,流感疫苗却因 “认知模糊” 被忽视。
![]()
流感高发期 成人疫苗“认知鸿沟”
同为二类疫苗,为何部分疫苗能形成 “社交刚需”,部分却陷入 “认知盲区”?
1、风险感知差异:HPV 的危害 “看得见”,流感的风险 “没感觉”
HPV 疫苗针对的高危型 HPV 病毒具有明确致癌性,危害具有 “精准指向性”;而流感病毒致病机制表现为全身性炎症反应,所引发的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具有 “偶发性”,导致大众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淆。
我打 HPV 疫苗,是因为每次刷科普都看到 “能防宫颈癌”,这个危害很具体,甚至能说出 “高危型 HPV 病毒会致癌”;但流感呢?我一直以为就是 “重感冒”,顶多烧几天,根本不知道会引发肺炎、心肌炎,更不知道每年有几十万人因为流感去世。关键是,流感的重症不是 “人人都会得”,身边没人因为流感住院,我就觉得 “跟我没关系”;但 HPV 和宫颈癌的关联被说得多了,我就会怕 “万一轮到我”。
2、信息传播差异:疫苗特性影响传播模式
HPV疫苗保护效果具有“长效性”,通过“一次科普、长期认知”的模式渗透;而流感病毒“动态调整”特性使流感疫苗科普需持续迭代,却因缺乏稳定传播锚点而沦为“季节性碎片信息”。
我手机里现在还存着当时打HPV疫苗时,接种点发我接种时间小卡片的照片,即使要间隔那么久,打3针,我都风雨无阻地去了。因为从准备打开始,就一直刷到相关内容,小红书的 “接种打卡” 有 50 亿阅读量,朋友会互相问 “你打几价了,再不打超龄了”,甚至公司同事聊天都会提 —— 它变成了一种 “社交话题”,想不知道都难。但流感疫苗呢?只有每年秋冬流感季,才会偶尔在视频、推文里看到一句 “建议接种”,过了季就没人提了。具体好在哪儿,有多好,甚至每年都需要打这种事,我完全不知道。
3、决策驱动差异:个体免疫力影响成本感知
HPV 疫苗3 剂次接种即可完成免疫程序,形成长期免疫保护;而流感疫苗的保护期仅 6-8 个月。大众陷入 “短期成本 - 长期收益” 的认知误区,忽视其 “以 80-200 元疫苗成本规避数万元重症治疗费用” 的公共卫生价值。
我打 HPV 疫苗虽然花了几千块,但知道打 3 针能管 好久,觉得 “一次花钱换长期安心,值”;流感疫苗每年都得打,可能很多人就会算小账:“今年没感冒,这钱不就白花了”。直到我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要是真得了流感,住院花几万都有可能,我才反应过来 —— 原来这笔帐是这么算的。
深层解构3类核心人群的决策逻辑与认知原理
作为新媒体人,要先搞懂 “受众在想什么”
![]()
1、年轻职场人(19-35 岁):社交共识>风险认知
大家都打,那我也打了吧……
决策模式受 “从众效应” 与 “可得性启发” 双重影响。小红书 “HPV 接种打卡” 话题 50 亿阅读量的背后,是 “同辈认同” 触发的从众行为 —— 当接种成为社交货币,其决策权重远超理性风险评估。而流感的 “隐性风险” 因缺乏即时重症案例的 “可得性记忆”,难以突破认知阈值。此外,“框架效应” 加剧了认知偏差:HPV 宣传多采用 “收益框架”(“接种即远离宫颈癌”),流感则常被表述为 “风险提示”(“流感季需注意防护”),前者更易激发行动意愿。
那怎么让我们动起来?
得把流感疫苗也变成 “社交话题 + 职场刚需”:基于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流感疫苗与职场场景需求绑定,通过 “经济成本量化 + 社交符号构建” 重构认知,复制 HPV 疫苗的社交传播路径。
搞点 “职场向” 的内容:比如做个 “流感请假成本计算器”,算一算 “发烧请假 3 天,扣工资 + 错过项目进度,损失比疫苗钱多多了”;再拍点职场人的短视频,比如 “程序员怕感冒耽误改 bug,提前打了流感疫苗”,让大家觉得 “这是为工作保驾护航”。
学 HPV 的 “打卡玩法”:发起 “流感疫苗打卡挑战”,让年轻人晒接种记录,配文 “今年冬天不请假”,再给点小福利(比如疫苗预约优惠券),用社交感带动积极性。
![]()
2、中老年群体(50 岁以上):权威信任>商业宣传
医生说的才信,网上说的都不算……
“锚定效应” 与 “权威依赖” 的典型载体。“年纪大了不用打” 的传统观念形成初始认知锚点,后续科学信息难以突破。60 岁以上人群流感相关住院率是青壮年的 8 倍,但这种生理机制的专业性解读,远不如社区医生的当面建议更易被接受。此外,他们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源于 “确认偏误”—— 选择性关注罕见副作用案例,忽视 “流感疫苗严重反应发生率” 的权威数据。
怎么打动他们?
关键是 “让权威说话,用身边人举例”:依托 “信任转移理论”,通过疾控中心、老年医学分会等权威机构背书,将科学原理转化为 “医生解读 + 政策支持” 的通俗表达,破除认知锚点。
跟社区医院合作:比如搞 “免费疫苗咨询会”,让医生现场讲 “为啥老人要打流感疫苗”,再发点宣传册(字要大、内容要简);甚至可以让社区医生上门走访,一对一建议。
拍 “街坊邻居的故事”:比如找小区里打了疫苗的老人,拍个短视频说 “去年打了没感冒,今年还想打”,比明星代言管用 —— 中老年人信 “身边人的真实经历”。
![]()
3、特殊需求人群:专业精准>泛化科普
不怕一万,就怕有风险……
“风险规避性” 源于 “损失厌恶” 心理 —— 对 “疫苗影响胎儿”“与药物冲突” 的潜在损失恐惧,远超过对 “预防重症” 收益的期待。以备孕女性为例,其对 “孕期接种安全性” 的追问,本质是对 “胎儿健康” 这一核心利益的保护,需用精准医学证据消解不确定性。数据需结合 “灭活疫苗不含活病毒” 的原理解读,才能突破 “信息偏差” 造成的信任壁垒。
怎么帮他们打消顾虑?
要 “精准答疑,找专业背书”:基于 “信息匹配理论”,按人群细分专业指南,用 “病理机制 + 临床数据” 构建精准信息矩阵,打通 “认知 - 信任” 转化通道。
做 “分人群指南”:比如出一篇《备孕女性流感疫苗指南》,明确写 “可以打灭活流感疫苗,不会影响胎儿”,再附上妇幼医院医生的采访截图、相关研究数据(比如 “孕期打疫苗能降低 1.8 倍早产风险”)。
搞 “在线问诊” 活动:联合医院的妇产科、内科医生,做免费咨询直播,让大家直接问 “我有高血压,能打流感疫苗吗?”,医生当场解答,比文字科普更让人放心。
行业担当:成人疫苗传播的 “三维原理”
1、认知启蒙:基于 “信息加工理论” 的分层科普
科学原理通俗化转译+误区破除的 “认知重构”。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设计内容:基础层用 “病毒变异示意图” 解析流感疫苗每年更新的原理,进阶层发布《成人疫苗免疫机制白皮书》,用 “记忆细胞生命周期”“抗体衰减曲线” 等专业内容服务行业受众;针对 “流感疫苗越打越弱” 等谣言,采用 “原理拆解 + 数据反驳” 模式 —— 先解释 “抗原漂移导致疫苗株更新” 的科学逻辑,再用 “连续接种者重症率降低 60%” 的数据佐证,破除 “确认偏误”。
科普要 “分层”,别搞 “一锅端”。有些疫苗科普,上来就说 “抗原漂移”“免疫记忆”,我根本看不懂,直接划走了。其实科普得 “看人下菜碟”。
![]()
2、信任构建:依托 “信任链理论” 的权威背书
政策 - 医疗双权威联动 + 情感信任的 “案例具象化”。
解读《“健康中国 2030” 疫苗接种专项行动》时,同步阐释 “成人疫苗纳入医保” 的政策逻辑与 “疫苗研发全流程” 的科学原理,通过 “政策合理性 + 科学必然性” 构建信任;征集的真实案例需嵌入原理支撑 —— 如 “68 岁老人接种后未患肺炎” 的故事,同步说明 “疫苗激活的免疫记忆如何抵御病毒入侵”,使情感共鸣落地于科学认知。
有些疫苗宣传,只说 “快打疫苗”,没说 “为啥要打”,我会觉得是 “广告”。要让人信,得有 “实锤”。
![]()
3、行动转化:遵循 “行为改变理论” 的路径设计
认知 - 意愿 - 行为” 全链路激活 + 长效机制的 “习惯养成” 策略。
用 “风险评估工具” 量化个体重症概率(结合年龄、基础病等参数),基于 “健康信念模型” 触发接种意愿,再通过 “智能预约助手” 降低行动门槛;基于 “间隔强化理论”,在流感季前 1 个月启动提醒,结合 “抗体监测建议” 形成 “接种 - 保护 - 复种” 的行为闭环。
我之前想查流感疫苗,发现流感疫苗还有几价!能不能输入年龄、有没有慢性病,自动告诉你 “你得流感的风险有多高,建议打哪种疫苗”,要让大家行动,得 “把路铺平”。
![]()
从 “原理科普” 到 “健康素养升级” 的进阶
成人疫苗传播的关键
不是缺科普,而是缺精准触达心理的沟通
当流感疫苗的宣传能像 HPV 疫苗一样
与职场人的全勤奖
老年人的晚年质量
备孕女性的母婴安全强绑定
当 “去哪打、多少钱、安不安全” 的疑问能一键解答
将疫苗科学原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健康价值
成人疫苗才能真正从 “可选项” 变成 “必选项”
这正是作为疫苗行业新媒体人的核心使命
![]()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