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街边小馆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一碗热汤面、两瓶汽水,一对情侣吃得兴致勃勃,说起一件趣事,两人同时笑出声来——这样的画面,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的夜晚。曾几何时,恋爱约会总要讲求一点“仪式感”:高级餐厅昏暗的灯光、下午茶奢华的摆盘、价格令人咋舌的贵重礼物……仿佛唯有奢华的高消费才能印证情感浓度。然而,如今不少年轻人开始摒弃这种“人均焦虑”,转而拥抱更轻松、更真实的“老式约会”。(半月谈)
恋爱“仪式感”的热潮稍退,所谓“老式约会”一说,又有在社交平台上接档走红之势。而若是从语义角度解析,这两个词,其实并不是同一范畴的、相互替代的关系。“仪式”与“老式”,完全是可以并存的,甚至“老式”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仪式”呢?被网友所流传、所点赞的“老式约会”,诸如坐在公园长椅上聊天、手牵着手在温暖夜色里散步等等,原本就是恋爱的惯常模样,这无关“老还是新”,也无关“朴素还是浮华”。
很显然,就恋爱这件事,“老式”并不是“仪式”的对照项。而被很多网友所惊觉、所疲惫和反感的所谓“仪式感恋爱”,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摆盘式恋爱”“剧本式恋爱”,一种建立在购物、消费行为之上的场景营造与物质堆砌。这种恋爱模式,建立在“讨好迎合”的基础上,最终归于“秀恩爱”式的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间,每个恋爱的环节,都有着“真人秀”式的刻意演绎。恋爱,成了“一份份必花之钱”“一件件必做之事”的合集。
尽管有观点认为“老式恋爱”是对“消费主义”的某种抗拒和修正,但需要说明的是,“老式恋爱”的本质内核,其实并不是经济维度的省钱,而更多还是内心层面的“主体性”“主导性”诉求。年轻人,不想谈一场被框定的、“任务打卡”式的恋爱,而更执着于由自我来定义恋爱的进程。这并不是说不花钱,而是更多依照双方的兴趣、共识和真正在意的事情,去决定把钱花去哪里。恋爱经济的新消费场景,注定是更细分、更多元的,这与原本复制粘贴、走流程式的“爱情N部曲”,有着根本性的区分。
相恋的人一起,浓情蜜意时,做什么都是浪漫。回归“老式恋爱”,又何尝不是在谈一场很新的恋爱呢。内心契合,胜过一切,从来不该是商业定义恋人,而恰恰应该是相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