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手房价格腰斩实录,从百万缩水到骨折价甩卖。
2025年8月20日,武汉的李先生刷中介APP时,心里咯噔一下。
自己那套房子,现在挂牌价才117.58万元。倒回去看2017年买房时的账单,首付84万,贷款100万,加上中介费4.725万和近3万税费。
当时一共花了192.725万元,到2025年8月,他已经还了132个月房贷,每月4500元,累计还了59.4万。
之前还提前还了37万,现在还有43.78万贷款没清。这么算下来,要想不亏,房子得卖到231.6万元才行。现在直接亏了114万多。
就算把这8年没交的房租,每月3000元,一共39.6万算进去,实际也亏了74.4万。
李先生说,当初还盼着房价跌点,让大家少受点掏光存款被房贷的苦。
现在跌了,他倒成了吃苦的人。其实李先生的情况不是个例,看看市场数据就知道。
截至2024年5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24年4月的。
当时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降了0.3%,二线城市降0.6%,三线城市降0.8%,一直延续着2022年以来的下行趋势。2025年8月的数据还没发布。
但从之前的走势看,冷清劲儿没怎么变。具体到武汉,2024年5月链家上的二手房均价是1.05万元。到2025年8月,按2023到2024年每月0.5%的平均跌幅算,大概跌到了0.92万元。
这个价格差不多回到了2015年,也就是说2016年之后,在武汉买房的人大多都亏了。再看几个热门楼盘的情况。
武汉光谷悦城2023年最高成交均价是1.65万元每平方,到2025年8月,按2024年5月均价1.1万元每平方,每月0.6%的跌幅算,大概跌到1.05万元每平方,一年多跌了41.67%。
成都天府世家2024年5月均价1.52万元每平方,按每月0.7%的跌幅,2025年8月降到了1.1万元每平方,跌了31.25%。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绿城未来天空之城,2024年3月峰值时1.9万元每平方。2025年8月,成交均价1.3万元每平方,也跌了31.58%。
这些曾经被说闭眼买都赚的盘,现在价格都回了5年前。
有人觉得跌这么多该触底了吧,但看看日本和香港的情况,可能还早。
日本东京的房价从1991年峰值开始跌,一直跌到2012年才触底。
21年到2024年4月,东京核心区房价还比1991年低45%,2025年8月大概低42%,34年都没涨回原来的水平。
香港的情况更有参考性。
第一轮楼市周期里,1984到1997年涨了10倍,1997到2003年直接跌了65.18%。
第二轮从2003年涨到2021年涨了6.7倍。2024年1到3月,二手房价格比2023年同期跌了18%。
有机构预测,2024年全年可能跌22% - 25%,到2025年8月,累计跌幅大概35%,已经超过了非典时期,而且还没看出要停的意思。
对比下来,武汉二手房从2022年1.42万元每平方的峰值跌到2025年8月的0.92万元每平方。
跌幅36.5%,连日本、香港历史最大跌幅的一半都不到。要是按日本62.71%、香港65.18%的最大跌幅算,武汉二手房可能要跌到0.54万元每平方才到底。
时间上,我们从2022年才开始跌,至今才3年。参考香港之前跌了6年,保守估计可能还得再跌3年。
还有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是跌到位了嘛,从数据看肯定没到,而且内陆城市跟香港不一样。
香港2024年住宅用地才供应2.1平方公里。
武汉2024年上半年,住宅用地供应就比2022年同期多了12%,远城区供地还占了60%,可开发的地有的是。加上人口出生率,2023年全国是6.39,2024年可能降到6.3左右,买房的人只会越来越少,需求没了,房价很难有支撑。
第二个问题是,以后还能涨回2022年的峰值吗?可能性真不大。
住建部2024年4月优化了认房不认贷政策。武汉当时也就当月二手房成交多了10%,5月就回原样了,说明单一政策拉不动市场。
再加上人口和供地的情况,2016年之后,在武汉买房的人可能得接受房子永远涨不回买价的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腰斩这种近乎惨烈的局面,核心压力来自于堆积如山的房子,全武汉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经像开闸洪水一样,冲破了22万套。
这个数字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尤其那些远城区。
房子挂在那里,想卖出去,平均得等上30个月,整整两年半。
更可怕的是,旁边新房市场还在雪上加霜。
黄陂、新洲这些地方的新房都开始七字头、八字头地甩卖了,价格直接跌破8000元每平方大关。
新房这么便宜,谁还眼巴巴地等着买你的二手房,除非你降价。
降价再降价,新房和二手房已经形成了残酷的踩踏式竞争,你压我,我压你,看谁先扛不住。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正在使劲把闸门打开。
武汉一些区域,比如硚口已经亮出了“硚六条”这样的政策利器,硕士买房直接补8万,博士更豪气补12万,而且就是冲35岁以下年轻人。
实践结果呢?效果立竿见影,现在买二手房的年轻人比例一下子攀升到40%以上。
再来看看,贷款公积金的额度上限提到100万,利率更是历史性低到了2.85%,门槛低,成本低,这就相当于在撬动那些以前还在观望的潜在买家入场了。
再看看卖家的心态。
但是,腰斩背后绝不仅仅是捡便宜那么简单,市场分化这四个大字,像刀锋一样,切割着不同区域的价值,暴跌最惨的,往往是那些当初靠规划大饼,配套迟迟跟不上,或者干脆就没落地的远郊板块。
比如武汉天地的顶级豪宅够牛吧,一期曾经的天价房现在降了1700万,挂着都还难找买主。
为啥?持有成本太高,不是谁都玩得起。东湖金茂府更是经历过57.5%的惊人下跌。
而另一边呢,武昌滨江板块的二手房均价居然能挺在34000元每平方的水平线上,光谷东的新房市场甚至还在2025年的行情中微涨了1.5%,这一冷一热,冰火两重天。
买远郊房,你要警惕的就是那可怕的画饼陷阱,规划中的地铁十年没动工,所谓的大型商业中心永远停留在图纸上。
这种区域的房子,今天买时觉得便宜,明天可能跌得更狠,还卖不出去。
汉口核心区豪宅的例子也清晰地提醒着所有买家,有些房子就算价格腰斩得再狠,因为其本身天价起点高,流动性差,持有期间的税费、物业费等沉重成本可能会把你吃个精光,而不是带你赚钱。
市场冷的时候,流动性枯竭是最可怕的。
政策还在不断加力,试图拖住这个市场。
现在的贷款环境对普通购房者来说,可能是历史上最宽松的,商业贷款的利率锚定在了3.1%的历史低点。
前面提到的公积金贷款,2.85%的利率也是十年难遇的好时机。
这种资金成本意味着什么?
同样是月供2800元,现在的利率能让你贷到更多的本金。
另外,千万别忽略了契税这个大项的成本。2025年6月底前,很多地方还在执行契税减免优惠。
这个窗口期能省下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政府的意图很明显,用低利率和减税费降低你的交易成本,刺激你进来成交。
对于急需置换房子的改善型家庭,硚口区甚至推出了以旧换新,还能额外得到30万购房补贴券的玩法。
对于瞄准抗跌区域的人,光谷东、武昌、滨江这些产业聚集、就业机会多、配套高端成熟的核心板块,显然比远郊更具吸引力和保值潜力。
刚需买家现在最关注的就是这些政策能落到自己身上多少实惠,以及这些实惠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他们对房价继续下跌的担忧。
他们需要找到那些三角结构稳稳当当的房子,产业根基稳,地铁已通车,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房。
同时,低利率和潜在的补贴是他们衡量自己能不能在腰斩价上安全落地的核心支撑点。
当前,武汉新房市场面临的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重,库存压力巨大。
截至2025年上半年,武汉新建商品住房的可售面积高达1700万平方米。
按照当前的销售速度,完全清空库存需要长达23个月的时间。
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内,即使开发商停止新增住宅供应,现有的庞大存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
同时,二手房市场也受到了供应过剩的冲击。
有地产行业从业者透露,过去一个小区只有几套房源挂牌销售,而现在同一小区的挂牌量激增至二三十套,且价格仍在持续下滑。
人口增长趋势逆转。
武汉的常住人口增长放缓,年轻人才流失加剧,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过去曾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蓬勃发展的产业而吸引了大批人口流入。
但近两年来,这一趋势已经逐渐逆转。
2023年,武汉的常住人口仅增长了3.5万人,而户籍人口增长了5万人。
对于一个拥有超过千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来说,这样的增长幅度几乎可以忽略。
支柱产业萎缩,武汉的支柱产业如汽车产业和饮料产业产量大幅下降,减少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数据显示,武汉的汽车制造业作为经济结构中的关键产业,其轿车产量从2019年的96万台大幅下滑至2023年的59万台,降幅接近40%。
另一个传统优势产业饮料生产也从2019年的458万吨降至2023年的357万吨,降幅达22%。
就业市场压力。
从2019年到2022年,武汉的城镇就业人口减少了18万。
尽管2023年新增了25万个个体户,但这些岗位多为灵活就业,与传统的稳定就业岗位相比,其收入稳定性和购买力明显不足。
一位30岁的武汉居民小李坦言,现在他的月收入仅为6000多元,而房贷支出就高达4000多元。
若非父母的支持,他根本无法负担起购房的重任。
现在很多购房者都跟李先生一样纠结,卖嘛亏几十万,不甘心,不卖嘛,每月还着房贷,看着房价继续跌,心里更焦虑。
你家房子跌了多少,现在是打算卖还是再等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