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DOLC)
在周日凌晨3点,德国的时钟将再次从夏令时拨回一小时,恢复为中欧标准时间(Normalzeit)。这一看似简单的调整,却会让许多人感到“时差反应”:清晨变得更亮,傍晚更早入夜,而人体的内在节律——生物钟——也随之被扰乱。
![]()
“小小一小时”,为何让身体失衡?
来自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ologische Kybernetik)的科学家曼努埃尔·施皮茨汉(Manuel Spitschan)解释说,时间更改会影响人体的昼夜节律,即由光照调节的生理周期。
“如果偶尔发生,问题不大。但长期的节律紊乱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抑郁、代谢问题甚至心血管疾病。”
光,是身体的“节奏指挥官”
人类的生物钟依靠光线来校准。特别是早晨的自然光,会通过眼睛中的感光细胞信号系统影响大脑中的“主时钟”(视交叉上核)。施皮茨汉指出:“早晨尽量让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哪怕只是短暂散步——有助于大脑重新同步昼夜节律。”
相反,晚间的强光,尤其是蓝光(例如手机、电脑屏幕),会欺骗大脑,让它以为仍是白天,从而推迟褪黑素分泌,使人更难入睡。因此,专家建议:
早晨:多接触自然光,哪怕是阴天;
傍晚:减少强光与电子屏使用,保持环境柔和昏暗;
夜间:维持固定睡眠时间,帮助身体适应新作息。
时间调整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科学研究显示,时间更改后约有2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如疲倦、注意力下降、失眠等。部分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轮班工作者——对节律变化尤其敏感。若反复扰乱生物钟,可能增加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专家呼吁:考虑废除时间更改制
尽管欧盟早在数年前讨论过取消季节性时间转换,但各国迟迟未能统一。施皮茨汉认为,若能全年维持固定时间制,将有助于“让身体与社会节奏重新协调”。
结语
从表上看,只是“多睡一小时”;但对身体而言,却是一场微妙的“重校时差”。唯有利用清晨的阳光、避免夜晚的强光,才能帮助我们的内在时钟重新步入正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