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企不买单了?欧洲芯片巨头,10年来首次亏损超10亿!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一场由芯片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近日,欧洲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公布的二季度财报引发行业震动:营收同比下滑14.4%,营业亏损达1.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对此不少外媒纷纷表示:中企不买单了?而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对传统汽车芯片供应链的颠覆性冲击,更预示着全球芯片市场正面临新一轮洗牌。
![]()
一、传统芯片巨头的"黄金时代"终结
长期以来,汽车芯片市场被欧美日企业垄断,形成稳固的"技术-市场"双循环。以博世为例,这家德国企业过去11年在中国市场斩获1.2万亿元收入,投资回报率高达2000%。这种超额利润的取得,源于中国汽车产业对进口芯片的高度依赖——早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90%的市场份额被国际巨头瓜分。
意法半导体正是这种产业格局的受益者。作为全球第五大汽车芯片供应商,其传统优势领域集中在燃油车所需的微控制器(MCU)、功率半导体等品类。在燃油车时代,这些芯片构成了汽车电子系统的"大脑"和"肌肉",而意法半导体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构建起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
但这种建立在燃油车基础上的产业生态,正在被新能源汽车革命彻底打破。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单车芯片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5倍,但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新系统催生出对AI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新型芯片的爆发式需求。
![]()
二、中国市场的"双刃剑效应"
意法半导体的财报赤字,本质上是中国市场"量价齐跌"的双重打击。从量上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4年上半年渗透率突破35%,但意法半导体未能充分分享这一增长红利。其产品结构中,传统燃油车芯片占比仍高达60%以上,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研发滞后,导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12%下滑至2024年的7%。
从价上看,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突破正在改写市场定价权。以IGBT功率模块为例,中车时代电气、斯达半导等本土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已将产品价格从进口品的2000元/个压低至800元/个,性能指标反而提升30%。这种"质优价廉"的替代效应,直接导致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42%骤降至2024年的28%。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车企正在构建自主芯片生态。比亚迪全资控股的济南半导体,已实现12英寸车规级晶圆自主生产;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则通过投资地平线、黑芝麻等芯片企业,打造"芯片-算法-整车"的垂直整合模式。这种生态级竞争,使得国际芯片巨头失去的不仅是订单,更是未来产业定义权。
![]()
三、全球供应链的"中国重构"
面对严峻挑战,意法半导体宣布将在华投资32亿美元建设碳化硅工厂,并成立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中心。这一战略转向具有标志性意义:标志着国际芯片巨头开始从"技术输出"转向"技术适配",从"市场收割"转向"生态共建"。
这种转变背后,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深层重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完整的"芯片-整车-应用"创新闭环:华为昇腾芯片支撑的智能驾驶系统、宁德时代电池管理系统配套的BMS芯片、地平线征程系列赋能的域控制器,共同构成技术迭代的高速通道。这种创新效率,是传统分立式供应链难以匹敌的。
对于全球芯片产业而言,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正在从"销售市场"升维为"创新策源地"。英飞凌、恩智浦等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前沿的碳化硅、氮化镓技术优先在中国车规级产品上应用。这种"在中国,为世界"的新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芯片产业的地缘格局。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意法半导体的亏损预警犹如一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革命中,没有永恒的霸主,只有永恒的创新。当中国芯片产业从"跟跑"转向"并跑"乃至"领跑",全球汽车供应链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这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实现技术共生、价值共享的企业。而对于中国芯片产业而言,这既是突破"卡脖子"的历史机遇,更是重塑全球产业秩序的时代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