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最近加入了小区广场舞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她发现,好姐妹李姐每次喝完水,没一会儿就要去厕所,有时一上午能跑三四趟。而王阿姨自己,哪怕吃了西瓜再喝两杯茶,也常常直到中午才想起去卫生间。
散步时她们闲聊:到底是“喝水就尿”的身体好,还是“憋得住”的才代表健康?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差别,却让不少中老年人疑惑:是不是尿得多就是肾虚?还是尿太少有大问题?其实,排尿频率和身体健康的关系,比大家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
那么,这两种情况背后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健康秘密?身体排尿的机制能否说明肾脏乃至机体的新陈代谢情况?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觉得,喝完水总“跑厕所”,似乎说明肾脏虚、控制力差。但医学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正常成年人每天的排尿次数大约在4-8次,其中白天6-7次、晚上1-2次,多喝水自然会增加排尿次数。本质上,水分经过人体吸收、肾脏过滤,变为尿液后储存在膀胱,待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排尿冲动。
![]()
多尿并不等同于肾虚。相反,正常的频繁排尿,大多意味着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积极,体内毒素以及代谢产物能得到及时排出。如果肾脏真的虚弱、功能不全,典型表现往往是尿少、浮肿,甚至严重时出现少尿、无尿。
不过,喝水后很快想尿的原因很多,膀胱容量、括约肌状态、心理压力、个体饮水习惯等都会影响。膀胱较小或括约肌稍松弛的人,喝水后易出现频繁尿意,而一些人习惯轻微尿意就如厕,也会让“尿多”的印象加重。此外,紧张等心理因素也会让人尿频。
所以,如果你除了排尿频率高,无其他异常(如尿痛、血尿、腰痛等),且生活不受影响,大多数情况代表排泄系统功能良好,无需过于担忧。
王阿姨那种能憋半天不尿的人,有时还以“憋”而自豪。其实,长时间不排尿,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况:
膀胱容量偏大或括约肌更有力。部分人天生膀胱储量大或对尿意“忍耐力”强,这种生理差异在一定范围属正常;
饮水过少或流汗多。如果日常喝水量明显偏低,气温高或爱出汗,也会导致尿量减少、间隔增长。长期饮水不足却容易带来肾结石、尿路感染等风险;
泌尿系统或肾脏疾病信号。当膀胱或肾脏功能减退、尿道阻塞(如前列腺肥大、结石或肿瘤)时,也会出现尿少、排尿困难。严重时甚至导致尿液长期滞留膀胱内,引发膀胱损伤和感染。
![]()
据《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数据显示,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者,泌尿系统感染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近17%,而尿道长期受压则会诱发排尿障碍。
需要警惕的是,长时间不上厕所,并非“健康耐力”的象征。尤其中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者,长期憋尿极易引发尿路感染、膀胱功能紊乱,甚至肾积水等并发症。
虽然大部分排尿快慢属于正常差异,但如果出现下列异常,务必重视:
尿频明显增加,且伴有尿急、尿痛,或者夜间频繁起夜,可能提示膀胱炎或尿路感染。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应尽快就医。
排尿变慢、尿线无力、每次排尿不彻底,尤其男性同时出现夜间起夜增多、会阴不适等状况,需警惕前列腺疾病或下尿路梗阻。
![]()
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尿量减少、浮肿,甚至进展到无尿或血尿、恶心呕吐,应考虑急性肾炎、肾衰竭等严重肾脏疾病,需立刻求医。
此外,糖尿病、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同样以尿多、喝水多为主要症状。如反复口渴、大量饮水后仍解大量稀尿(每昼夜排尿量可超3000毫升),请及时前往医院排查原因。
规范日常排尿,科学饮水,其实很简单:
建议成年人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约8杯),以淡茶和白开水为主,避免长期饮水过少或大量暴饮。
有尿意时及时如厕,不强忍也别无故频繁排尿,防止膀胱容量被人为降低,形成习惯性尿频。
![]()
如遇高温、运动、出汗多环境时,及时补水,保持尿液清亮、量中等即可,不必过度追求排尿次数。
密切关注排尿颜色、气味和频率变化,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谨防疾病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