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箱社交精细行为分析系统通过量化啮齿动物对“陌生个体”与“非生命物体”的探索偏好差异,区分“社交性”与“新物体探索”行为,其核心机制和验证方法如下:
一、行为区分原理
社交性
通过测试鼠对陌生鼠(Stranger 1)与空笼的偏好差异,量化其社交动机。健康小鼠通常会在社交侧(含陌生鼠)停留时间占比>60%,且主动接触时长(鼻尖距离笼体≤1cm)显著高于空白侧。
新物体探索
在二阶段引入新陌生鼠(Stranger 2),通过对比测试鼠对熟悉鼠(Stranger 1)和新鼠的探索时长,评估其社交记忆与新奇性识别能力。健康小鼠对新鼠的接触时长占比通常>60%。
![]()
![]()
二、关键量化指标
社交富集指数
公式:(社交侧时长 - 空白侧时长) / 总时长,正常值范围为0.3~0.7。指数>0.3表明社交偏好显著。
新颖性识别率
公式:接触新鼠时长 / (新鼠+熟悉鼠总时长),健康小鼠>60%,若<40%则提示社交记忆受损(如阿尔茨海默模型)。
嗅探行为差异
社交性表现为对陌生鼠的嗅探频次(>5次/分钟)显著高于物体(如自闭症模型嗅探频次下降>70%)。
三、实验验证流程
标准化测试设计
阶段一(社交趋近测试):对比陌生鼠与空笼的探索偏好。
阶段二(社交识别测试):引入新陌生鼠,评估记忆更新能力。
环境控制
光照强度需控制在20±5 lux,避免强光干扰;陌生鼠需同品系、同性别的年龄匹配个体。
四、异常行为标识
社交障碍模型(如自闭症):社交偏好指数≤-0.3,且对新鼠探索意愿丧失。
抑郁症模型:社交接触潜伏期延长(>300秒),探索时长减少60%。
该系统通过“动机-认知-决策”三维行为评估,为社交障碍研究提供高灵敏的量化工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