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佛山市顺德区行政大楼会议中心礼堂内,一场高规格的“顺德区2025年企业家大会”隆重举行。
超过500位政府与企业界代表齐聚这场被视为“万亿级”经济盛宴的会议,而会场的布置,也透露出一些不寻常的信号——
主席台上,除了主持会议的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外,其余区领导全部就坐于台下。
聚光灯下的“C位”,则留给了企业家代表。美的集团执行总裁王建国、碧桂园控股总裁莫斌分别坐在陈新文两侧。
会上,顺德区领导主动谈及碧桂园,毫不回避外界关切:“很多人问,碧桂园现在怎么样了?碧桂园还活着吗?”
他正面回应,并特别强调——碧桂园已重返《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在企业遇到风浪的时候,杨老板、二小姐、莫总裁都没有‘弃船’,没有把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债务抛诸脑后。”
陈书记言辞恳切,并总结道:“这样的企业,代表了顺德人的精神,代表了顺德企业家的精神,也代表了顺德企业的精神。”
话音落下,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碧桂园重返世界500强,无疑是此次企业家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光环。但同样有人会记得2023年8月8日那天,碧桂园公开宣布无法支付美元债利息,正式暴雷。
在官宣之前,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清仓式减持股份,套现2800多万元;紧接着,杨惠妍减持碧桂园服务20%股权,并将价值64亿港元的股份捐赠给香港国强公益基金会。
这些动作,与恒大暴雷前的操作如出一辙。
恒大在崩塌之前,也曾实施大规模分红、技术性离婚、设立海外信托、转移资产等操作。
许家印家族被指转移超过500亿元资产,而恒大财富非法募集近千亿资金,导致数以万计的投资者陷入困境。
许家印的结局,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那以后,国内房地产企业几乎不敢再尝试资产转移的套路。除了扎实推进“保交楼”、全力化解债务之外,它们已别无选择。
2023年起,许家印从被监视居住到正式被采取强制措施,整个过程如同一部商战警示录。
一个“许老板”倒下,震慑了无数潜在的效仿者。
顺德区领导赞杨老板和莫总裁“没有弃船”,但懂的人都懂,没弃船,不一定是不想,或许是弃了,又被拽了回来....
“杀了一只鸡,儆了一群猴。”许家印的下场,某种程度上救了碧桂园,也救了成千上万等着收房的家庭。
此后,碧桂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保交楼”工作中。
从数据上看,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2024年上半年,碧桂园及其联营合营企业累计交付房屋约7.4万套;近三年来,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70万套。
但现实情况不是数据那么简单,在全国多地,碧桂园因延期交付、交付质量问题屡屡引发业主投诉。
所谓的保交付,正在沦为了为了交付而交付,至于交付质量、交付水准,只能说一言难尽。
今年七月,碧桂园以351亿美元营收,重回《财富》世界500强第460位。从2022年的第138位,到去年落榜,再到如今“回归”,看起来很励志。
但这份光环的背后是财务数据的崩塌,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总负债已飙升到8854亿元,其中明确逾期的债务超过1400亿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同期净资产仅约239亿元。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净亏损约196.5亿元。
诉讼方面,仅今年上半年,碧桂园面临的重大未决诉讼,标的金额超5000万元的就多达344起,涉及金额约464亿元。
尽管债务重组方案已获得77%债权人同意,有望降低债务约840亿元,但这些操作,本质上仍是在ICU中进行的账面手术。
碧桂园确实在自救,也确实在保交付。但从业主、员工、供应商到合作方,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
它不是不想逃,而是不敢逃;它的“不弃船”,并非出于良心,而是害怕成为“许家印第二”。
不可否认,从一家小型建筑公司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曾书写过一段商业传奇。
然而今天,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伟大”的标准,不应只看它能否重返世界500强,更应看它是否对得起:
那些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家庭,那些一等几年拿不到货款的供应商,那些相信它、却最终被拖垮的普通人。
最后科普一件事: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的统计口径为上一年的营业收入,与赚不赚钱,没毛关系。
榜单由企业自主在每年2月份申报,并于7月29日对外公布,如果你不想装逼充大,大抵可以不申报,不进这个排行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