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值得被铭记,总有一些面孔应当被看见。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特殊时刻,纪录片《戎装照》的播出如同一束穿越七十余载的光,将烽火岁月与当下时光温柔联结。
94岁志愿军老战士胡明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曾在战场为3000多名战士拍下戎装照。时隔70多年,他手里还珍藏着近百张当年的照片。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胡明,非常牵挂曾和他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
为此,自2024年秋天起,山东卫视纪录片团队踏上了一条艰难的寻访之路。他们从山东济南出发,北京、烟台、武汉、荆州、成都、自贡、咸阳、丹东……一路辗转,足迹遍布全国26个城市,行程长达9000多公里。在这场为期一年的寻访中,他们成功找到了36位原志愿军33师老战士——年龄最小的88岁,最大的103岁。当胡明与99岁老战友魏健时隔60多年再次相见,一条“我捶你两拳”的视频再次让人泪目。
为期一年的寻访中,《戎装照》生动讲述了胡明克服重重困难拍摄戎装照的经历,深入挖掘戎装照背后鲜为人知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照片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历史证据,更是情感媒介,承载着个体生命的悲欢与时代的集体情感。当老战士们抚摸自己或战友的照片,当他们的后代第一次通过影像直面父辈的青春,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便悄然建立。这种基于视觉记忆的情感传递,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穿透力,也更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像的力量不在宏大,在于用真实故事注解了青春与家国的永恒联结。摄制组跨越9000公里寻访36位老战士的旅程中,藏着最动人的家国记忆。93岁的梁为樑听力模糊,却在听到战友胡明的名字时瞬间眼里有神,反复确认“他还在吗”;“越是敌人多,越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人在阵地在,一定要把敌人消灭”,93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龚仁孝曾一人对敌一排,他细心呵护一等功证书,低调说“小小的荣誉”;“我不拿枪,但是我的照相机就是枪。”94岁的胡明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地记者……老照片中年轻战士的身影与当下老人的影像叠映交错,耳畔同步响起老兵的口述回忆,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生动诠释了“保家卫国”是融入青春血脉的选择。
当94岁的胡明凝视着自己70多年前拍摄的照片,轻轻说出“我和他们还能见个面吗”的时候,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记住这些面孔,就是记住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在这个意义上,《戎装照》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面映照历史与现实的镜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心观看,深思良久。
铭记历史从不是老掉牙的话题,而是年轻人该接好的“接力棒”。《戎装照》让年轻人和历史对话,把这份初心藏在每个镜头里,没有枯燥地宣讲,没有刻意地煽情。老战士们谈当年的选择和经历时,语气平静却坚定;他们凝视自己旧照时,眼中闪烁的泪光,生动地诠释了和平的珍贵与不易,其感染力远胜千言万语。英雄从未远去,照片中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庞,让老一辈的青春与当下年轻人的青春在屏幕上交汇,满屏皆是感人至深的破防瞬间。
从战地镜头到荧屏光影,从一代人的心愿到一代人的记忆,《戎装照》不只是在追溯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岁月会老,青春会逝,但家国情怀永远年轻。(文/何树晓)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