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彰:诗歌是意外得来的财富
你凝望语言
如深渊回望
在词与物的裂隙间
光找到出口
一、意外的诗人
施家彰(Arthur Sze)的诗歌生涯始于一场意外。
1950年出生于纽约的他,最初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专业。“我原本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施家彰回忆道,“但诗歌找到了我。”大二那年,他偶然读到加里·斯奈德的诗,那些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文字击中了他内心某个沉睡的部分。他随即转学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投身诗歌创作。
这个从科学到诗歌的转变,看似突兀,实则暗含内在逻辑。施家彰认为:“科学和诗歌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科学家通过实验理解物质世界,诗人通过语言探索存在之谜。”这种双重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诗歌气质——既保持科学的精确与观察力,又充满诗性的直觉与超越。
他的首部诗集《飘浮的罗盘》便展现出这种特质。诗中,测量与隐喻并存,化学反应的不可逆性与情感的转变相互映照。科学训练赋予他特殊的感知方式:“我学会了关注微观细节——一片树叶的脉络,一滴水的折射——这些观察后来都成为我诗歌的素材。”
二、语言的炼金术
施家彰的诗歌是一场语言的炼金实验。
他擅长将迥异的意象熔于一炉——唐朝瓷器上的裂纹与亚利桑那沙漠的夕照,量子纠缠与人与人之间未说出口的话语。在《叶轴》中,他写道:
银杏叶旋转坠落
如温度计的水银柱
测量季节的深度
我们站在语言的边缘
等待意义的结晶
这种意象的并置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精心设计的化学反应。施家彰解释说:“就像在实验室混合不同的化合物,我让意象在诗中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感知化合物。”他的诗歌常常在东西方文化元素间建立出人意料的联系,创造出来源成全新的诗意空间。
他对汉语的学习深刻影响了创作。“学习中文让我重新理解英语,”施家彰说,“汉语的意象性、语法的灵活性,都拓展了我对诗歌可能性的认知。”他的诗歌因此具有某种双语特质——英语的句子中流动着汉语的韵律与思维。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2062099997414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6065039258260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6472476759700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6653395688218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6846401949643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6991345334740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7166775645860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7345251528394
baijiahao.baidu.com/s?id=1847062062099997414
三、翻译即创造
作为杰出的翻译家,施家彰将中国古典诗歌视为“意外的财富”。
他的翻译不拘泥于字面,而是捕捉原诗的精魂,再用当代英语重新铸造。翻译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他不仅传达思念之情,更重现那种雨声淅沥的韵律感:
You ask when I am returning, but I do not know.
Night rain in Ba mountains, flooding the autumn pool.
When will we trim the candle wick by the west window,
And talk of the night rain in Ba mountains?
“翻译是深度阅读,也是创造性改写,”施家彰认为,“好的翻译让古诗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新生。”他特别关注那些被主流忽略的诗人,如唐代女诗人薛涛,通过翻译让她们的声音被英语世界听见。
这一翻译实践反过来滋养了他的创作。施家彰的诗歌中常有与中国古诗的隐形对话——不是直接的引用或模仿,而是精神的呼应。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与意境营造,又赋予其现代的复杂性与感知维度。
四、编织光的经纬
施家彰的诗歌是复杂的声音织物。
他擅长创作长诗序列,如《叶轴》、《河上》等,将碎片化的经验编织成有机整体。“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碎片组成的,”他说,“诗歌的任务不是简化这种复杂性,而是在碎片间建立联系,揭示其中隐藏的图案。”
这些长诗中,不同的声音、场景、时空交织,形成多声部的合唱。一段新墨西哥沙漠的观察可能紧接着对纽约地铁的回忆;一个科学事实后面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但这种跳跃并非随意,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如同音乐中的对位法。
“诗歌像蜘蛛网,”施家彰用比喻描述自己的创作,“从中心向外辐射,又循环回到中心。每个连接点都承载着露珠般的微小光芒。”他的诗歌确实如此——看似松散的结构中,蕴含着精密的内部秩序,词语如经纬线般交织,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光。
五、财富的馈赠
2013年,施家彰获得美国诗歌最高荣誉之一——杰克逊诗歌奖。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但对施家彰而言,诗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奖项,而在于它赋予生活的丰富性。
“诗歌是意外得来的财富,”他重申这一信念,“它不求回报地丰富我们的生命。一首诗可能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今,施家彰仍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创作。沙漠的光与影,不同文化的交汇,日常生活的微小奇迹,继续成为他诗歌的源泉。他说自己仍在学习“聆听语言的低语,跟随它去往未曾预料的境地。”
在《光之门》中,他写道:
每个词语都是一扇门
通向未知的房间
我们空手进入
满载而出
这或许就是诗歌作为“意外财富”的真谛——它不请自来,却慷慨馈赠;它源于语言的深渊,却为我们带来光。施家彰的诗歌正是这样的礼物,邀请我们在词与物的裂隙间,发现那些意外的出口,通往更广阔的理解与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