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来覆去的夜晚,第二天浑浑噩噩的白天,你是否也陷入了“失眠-焦虑-更失眠”的恶性循环?
根据世界睡眠医学会最新数据,全球有超过15亿人存在睡眠问题,而中国至少有3亿人遭受失眠困扰。睡眠质量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情绪稳定甚至免疫力水平。
![]()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打破关于睡眠的八大常见误区,科学提升睡眠质量。
误区一:周末补觉能偿还一周的睡眠债
真相:周末补觉反而会扰乱生物钟
许多上班族习惯工作日熬夜,指望周末补觉来“偿还”睡眠债。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暴饮暴食”式的睡眠模式反而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周一更加疲惫。
解决方案:保持每天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差别也不应超过1小时。如果实在困倦,午间20分钟的小憩比早晨赖床更有效。
误区二:打鼾代表睡得香
真相: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警示
响亮的鼾声常被误认为是“睡得沉”的表现,实则可能是健康隐患。特别是当鼾声不规则、时有中断时,很可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反复缺氧,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风险。
解决方案:侧卧睡姿、减轻体重、避免睡前饮酒都有助于减轻打鼾。如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应及时进行专业睡眠监测。
误区三:数羊可以帮助入睡
真相:数羊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这个流传几个世纪的“助眠秘诀”实际上效果适得其反。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数羊需要持续的注意力,反而让大脑保持活跃状态,增加入睡难度。
解决方案:想象自己置身于舒适平静的环境,如躺在微风轻拂的草地上,或漫步在细雨蒙蒙的森林中。这种无目标的想象更能帮助大脑进入放松状态。
![]()
误区四:睡前小酌有助睡眠
真相:酒精会破坏睡眠结构
虽然酒精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它会严重干扰后半夜的睡眠周期,减少深度睡眠和REM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导致醒来后依然疲惫。
解决方案:睡前3小时避免饮酒。如需助眠饮品,温牛奶、甘菊茶或樱桃汁都是更好的选择,它们含有的天然成分能促进褪黑激素分泌。
误区五:年龄越大,所需睡眠越少
真相:老年人同样需要7-8小时睡眠
普遍认为老年人睡眠需求减少,实则他们仍需要与年轻人相近的睡眠时间,只是睡眠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更易出现睡眠片段化——夜间多次醒来,导致总睡眠时间不足。
解决方案:白天适当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午睡,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夜间睡眠连续性。
误区六:躺在床上睡不着也比起床好
真相:床上长时间清醒会形成负面条件反射
如果在床上20-30分钟仍无法入睡,继续躺着只会增加焦虑,让大脑将床与“清醒”联系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方案:此时应当离开床铺,从事一些温和、单调的活动,如阅读纸质书籍、听轻音乐,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
误区七:运动越多,睡得越好
真相:运动时机不对反而影响睡眠
规律运动确实能改善睡眠质量,但睡前3小时内进行高强度运动会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反而阻碍入睡过程。
解决方案:早晨或下午运动对睡眠最有益。如果只有晚上有时间,应选择轻度运动,如瑜伽、散步或拉伸。
误区八:智能手环数据完全准确
真相:消费级手环的睡眠分期数据仅供参考
目前的消费级可穿戴设备使用活动量和心率变异性来推测睡眠阶段,其准确性远低于专业医疗设备。过度关注这些数据反而可能产生“睡眠焦虑”。
解决方案:关注睡眠的总体感受——白天是否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这比手环上的数字更能反映真实的睡眠质量。
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除了打破误区,优化睡眠环境同样重要:
- 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18-20℃最为理想
- 光线:使用遮光窗帘,避免蓝色光源干扰褪黑激素分泌
- 声音:保持安静,或使用白噪音掩盖环境杂音
- 床垫:选择适合自己体型和睡姿的支撑性床垫
重建健康的睡眠认知
睡眠不应该是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而是身体自然的修复过程。放下对睡眠的过度焦虑,接纳偶尔的失眠夜晚,反而能让睡眠回归自然。
今晚,不妨从关闭电子设备、调暗灯光、静心阅读开始,给你的大脑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一天结束了,是时候休息了。”
毕竟,高质量的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健康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