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阿姨今年刚刚步入60岁,最近体检查出肝部有异常,家人都很诧异。她一向自诩“不喝酒、不熬夜、身体倍儿棒”,怎么就和肝癌差点“擦肩而过”?医生仔细追问生活细节,才发现一些被忽略的习惯藏着大风险。
更让人意外的是,医院门诊大厅里咨询肝病的病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都在窃窃私语:“怎么感觉最近听到的肝癌身边人越来越多了?”
其实,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柳叶刀》等权威统计,全球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占比高达50%,几乎每两位新患者里就有一位是中国人。究竟是哪些“隐形杀手”让我们背上了如此沉重的健康负担?
肝癌被称为“沉默杀手”,让人防不胜防。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90万,中国占去将近一半。如此高发病率的背后,隐藏着哪些致病因素?为避免成为“统计数字里的无名氏”,每个人都该了解:什么才是真正伤肝的“元凶”,以及怎样避开。
关于肝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喝酒才容易得”。但事实上,仅仅把肝癌归咎于饮酒,远远低估了它的危险。研究指出,中国肝癌患者80%都和病毒性肝炎有关,特别是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人群感染基数庞大,造就了全球独一无二的“肝癌重灾区”。
![]()
肝癌的“潜伏期”极长,早期甚至没有明显症状。黄阿姨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她自认身体一直健康,并不觉得肝脏有任何异样。直到体检提示肝功能异常时,距离真正有症状已过去了十几年。这也是为什么,80%以上肝癌被发现时已属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世界顶级医学权威《柳叶刀》最新报告强调:全球60%的肝癌其实能被预防。那为何肝癌发病还是如此严峻?元凶不止病毒、酒精,还有容易忽视的几大生活陷阱,尤其是第三个,关系到每一个中国家庭。
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乙肝/丙肝)
在中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7%,约有8600万人为乙肝携带者。乙肝病毒可以持续损伤肝细胞,反复修复诱发肝硬化,最终增加肝癌风险。丙肝虽然感染率较低,但病程隐匿,若未及时治疗,同样极易恶变。
![]()
长期酗酒,肝脏“悄悄报废”
酒精代谢的副产物会损伤肝细胞膜,造成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这些都为肝癌埋下隐患。研究显示,男性每天摄入酒精超过30克、女性超过20克,肝癌风险大幅提升。“酒桌文化”盛行,很多人嘴上说适量,实际远超安全线。
黄曲霉素污染食物(尤其发霉花生、玉米等)
很多人忽略了发霉的花生、大米、玉米等粮食,容易含有剧毒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已知的强致癌物,摄入微量就会严重伤肝。数据显示,长期食用黄曲霉素污染食物,是中国部分地区肝癌高发的直接诱因。别小看“扔掉发霉一小块就没事”,有毒素的地方远比肉眼看到的多。
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脂肪肝患者数量10年间增加了1.5倍,而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被证实与肝癌风险正相关。内脏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反复刺激肝脏,久而久之也可发展为肝癌。不少城市群体,肥胖人群比率显著上升,肝脏健康悄悄亮红灯。
![]()
很多人担心:既然肝癌难防,普通人只能听天由命吗?事实正相反。国际权威报告明确指出:超过六成肝癌是可以通过规范干预和早期预防被有效阻断的。关键是做好4点,坦白说,绝大多数人并未真正做到,尤其第三点,生活中细节决定成败。
规范筛查与乙肝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是阻断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若出生后前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可使乙肝新发感染下降九成。成年人也应定期体检,检测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对于乙肝携带者要按照医嘱长期随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严格管控饮酒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酒精摄入应低于推荐上限,最好能完全戒酒。年节聚餐尤须警觉,不因“劝酒文化”逞强。有慢性肝病和家族肝癌史的人更要远离酒精,别把肝脏健康当理所当然。
![]()
清理、杜绝发霉食品的摄入
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食品安全。不要食用任何疑似霉变的粮食、豆制品及坚果。即使只是一点发霉,也不要心存侥幸。妥善储存食材,阴凉干燥,尤其是南方梅雨季要经常检查粮食储备,用较短周期内吃完。
积极控制体重,管理慢性代谢疾病
超重、肥胖者要有计划地减重,改善饮食结构,多摄入新鲜蔬果,减少高热量、高脂肪摄入。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科学管理,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肝脏健康状况。数据显示,体重下降5%-10%,脂肪肝风险可显著下降,降低肝癌发生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