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得福以工匠精神打造广式腊肠经典
在广式腊肠的版图上,中山得福腊味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家始创于1985年的知名企业,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始终坚守传统工艺,以“匠心、品质、诚信”为经营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着广式腊肠的传奇故事。
![]()
▲中山市得福肉食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大楼(申成勇/无人机拍摄)
走进得福的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肉香。老师傅们正在手工灌制腊肠,动作娴熟而专注。“我们坚持用传统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中山市非遗传承人、中山市得福肉食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权辉介绍道。从选料到成品,得福腊肠要经过选肉、切肉、调味、灌肠、转竹等13道工序,每一道都有严格的标准。
![]()
![]()
在原料选择上,得福始终坚持使用精选猪后腿肉、前腿肉及背膘,确保口感最佳。产品不添加人工色素和香精、不添加任何禽肉。“虽然成本高了,但味道纯正,消费者吃得放心。”何权辉说。
![]()
![]()
![]()
![]()
何权辉接受中经频道采访时表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得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企业投入数百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自动化灌装设备,但关键工序仍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控。机器可以提高效率,但有些手艺是机器替代不了的。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得福腊味既保证了传统风味,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
![]()
品质是得福立身之本。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程可监控。每批产品都要对水分、过氧化值、亚硝酸钠和氯霉素等指标进行检测,各指标全部合格,产品才能允许出厂。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得福腊肠成为行业标杆,得到“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山香农”、“香山之品”等多项荣誉称号。
![]()
![]()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尽管价格比普通腊肠略高,得福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在港澳地区,得福腊肠是很多茶楼的指定用货;在海外华人市场,更是年节必备的家乡味。吃过得福腊肠的客人,90%都会成为回头客。近年来,企业年销售额保持15—20%以上的增长。
![]()
![]()
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得福积极参与中国工商业联合会提出的GB/T23494中式香肠的国家标准、“湾区标准”GDPRXH 55-2023广式腊味、腊肠、腊肉团体标准和T/ZSSP 0002-2020黄圃腊味团体标准等标准制定工作,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企业建立了“师傅带徒弟”制度,目前已有十多位老师傅培养了几十名技术骨干。“我们要把老手艺传下去,这是对祖先的承诺,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何权辉说。
![]()
![]()
展望未来,得福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地通过科技赋能,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开发低盐、低糖等健康系列腊味产品。“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匠心。”何权辉表示,得福将继续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让得福这张名片焕发新活力,把广式腊肠这一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
图为:何权辉总经理接受中经频道采访(申成勇/无人机拍摄)
从街边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从地方特产到享誉海内外,中山得福用40年坚守诠释了“匠人匠心”的真谛。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品质的执着,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得福还与高校合作科研项目,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的融合创新。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何权辉常说,“我们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到美味,更要让他们吃得健康、放心。”正是这份坚守与担当,让得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未来,得福将继续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品质赢得市场,让广式腊肠这一岭南美食瑰宝香飘世界。得福腊肠将继续秉持匠心技艺,以品质为本,让传统美味代代相传。(编辑:刘威佳 审核:申成勇 供图:何权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