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旁冷风呼啸,一群身着素服的女子低头走入永夜般的守陵生活,而另一群妃嫔则被带入挂满白绫的屋子——这是新皇登基后第一道难以直视的诏令。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临终前,这位皇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三十余名妃嫔被迫殉葬。这些曾陪伴皇帝左右的女子,生命在那一刻被强行划上句号。
![]()
朱棣画像
新皇帝如何处置先皇的后宫,是一项隐秘而残酷的宫廷制度。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妃嫔们,在靠山倒下后,命运便不再由自己掌控。史书记载了她们的多种结局,而其中最幸运的,不过是极少数。
凄惨的前朝嫔妃
活人殉葬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做法。这一陋习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秦始皇离世后,秦二世胡亥便下令:“先帝后宫中无子之人,放出不妥。”于是大量嫔妃被逼殉葬。
明朝朱元璋驾崩时,殉葬的嫔妃达40人之多。明成祖朱棣去世时,也有16名妃嫔被迫殉葬。这些殉葬的妃嫔死法各异,有的被活埋,有的被逼自尽。
![]()
新皇帝会命人拟定一份殉葬名单。殉葬仪式极其恐怖:在先皇驾崩当天,被选中的妃嫔被集中到一个房间,屋内摆满太师椅,房梁上挂满白绫。
胆子大的妃嫔自己站上椅子了结生命;胆小的则被太监抬上椅子,再被强行踢开。
《宋史》记载,直至宋英宗时期,这种残忍的制度才被废止。然而明朝又再度恢复,直到明英宗才彻底废除。清朝初期仍存此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后,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时年37岁。
![]()
对于那些免于一死的妃嫔,守陵和出家是两种最常见的归宿。这两种方式虽不致命,却同样残酷地剥夺了妃嫔们的自由和人生。
守陵制度自汉代开始盛行。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因失宠,在皇帝去世后被派去守陵。她在陵园中孤独生活,仅一年便病故。
守陵的生活凄凉艰苦。这些女子终日与冰冷石像为伴,从事体力劳动,没有人身自由,孤独终老。她们的生活与昔日宫廷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妃嫔因无法忍受而郁郁而终。
![]()
出家为尼是另一种常见安排。唐朝规定,先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的妃嫔必须出家。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曾被迫在感业寺削发为尼。
寺庙生活清苦,妃嫔们需恪守清规戒律,与青灯古佛为伴。虽然相比殉葬保住了性命,但她们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并未改变,自由对她们而言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新皇帝继承先皇妃嫔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在现代看来有悖伦理的做法,在当时某些文化背景下却被接受。
![]()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武则天。她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去世后出家为尼,后被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立为皇后。
北齐时期,这种继承更为普遍。高欢将东魏后宫妃嫔纳入自己后宫;其子高澄死后,弟弟高洋继承了兄长的皇后元氏;高洋去世后,其弟高湛又娶了高洋的皇后李氏。
![]()
这种“父死娶母”或“兄终弟及”的现象,在游牧民族传统中较为常见。鲜卑族等北方民族有“父妾子继、兄嫂弟娶”的风俗,这与中原文化的伦理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母以子贵的幸存者
在后宫这个微缩的权力世界中,“母以子贵”是不成文的生存法则。能否生下皇子,直接决定了妃嫔在皇帝驾崩后的命运。
生育皇子特别是被立为太子的皇子,是后宫妃嫔最佳的出路。新皇帝登基,其生母便顺理成章地晋升为皇太后,从后宫脱颖而出,直接掌管和指导那些后宫嫔妃,享受荣华富贵的后半生。
![]()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就是幸运的例子。她原本是刘邦并不宠爱的妃子,只被临幸一次便生下了刘恒。刘邦去世后,她得以离开宫廷,前往儿子的封地。后来刘恒意外即位为帝,薄姬便成为皇太后。
即使儿子未能成为皇帝,只是被封为王侯,母亲也可以随儿子前往封地安享晚年,这比被困在深宫或守陵好得多。
除了上述常见命运外,还有少数妃嫔能通过特殊途径获得相对较好的结局。然而,这种幸运儿在古代后宫女性中只占极少数。
![]()
被放出宫是其中一种出路。那些从未被皇帝临幸过的嫔妃,偶尔会被新皇帝赐予自由,可以出宫回到民间。有些甚至能够重新嫁人,过上普通女子的生活。
宋朝时期,偶尔会有妃嫔被剥夺皇家身份后逐出宫廷的例子。宋高宗有两位宠爱的才人,在他去世后,新皇帝应太后要求,将这两位才人逐出宫门。
![]()
另一种情况是妃嫔因家族势力强大而受到优待。清朝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在皇太极去世后,因出身蒙古贵族,且有自己部众与领地,得以继续留在后宫并受到尊崇。
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这些宫廷制度背后,反映了女性地位自周朝以来不断下降的趋势。周朝虽然已建立男权社会,但女性仍保有一定自由空间。
随着历史发展,对女性的限制越来越多。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理论,强调“夫为妻纲”;宋代理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首先针对女性进行规范;到明清时期,对女性的压迫达到顶峰。
![]()
贞节观念在明清时期被极端化。清朝《大清会典》规定:三十岁之前守寡,至五十岁不改节者称为节妇。殉夫或拒奸致死者则被称为烈女。
朝廷通过旌表节妇、免除本家差役等方式鼓励守节,各地修建了大量贞节牌坊。然而这些牌坊背后,是成千上万女性被迫牺牲幸福甚至生命的悲剧。
据《汉川县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当地有近4000名女性被列入“列女表”,她们大多是有姓无名,以“某氏”代替。其中一位彭公垸王氏,“年二十七守节,遗孤在襁褓。家贫,恒不举火。忍饥寒茹苦,终身不易其志”。
![]()
那些后宫妃嫔的命运,不过是古代女性集体命运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贞节牌坊前,我们似乎仍能听到历史的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