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东首富,以前大家先想到魏桥,可这几年信发集团突然冒头,直接把 “老大哥” 挤下了第一的位置。
更让人意外的是,掌舵这家年营收超 3000 亿公司的,是个 44 岁的 80 后 , 张刚。他手里攥着 1450 亿家族财富,却低调到网上连张清晰照片都难找,这家从不上市、很少跟银行借钱的公司,到底是怎么闷声发大财的?
![]()
张刚能有今天,离不开父亲张学信打下的底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张学信还是山东一个县办电厂的普通工人,后来当上厂长,遇上了电力过剩的难题。
别人都想着怎么把电卖出去,他却反着来:既然电用不完,就找个 “电老虎” 就地消化。他盯上了电解铝,顶着风险建了条小生产线,这一下,竟成了信发集团的起点。
张学信的经营逻辑特别实在:产业链缺啥就自己造啥。做电解铝要氧化铝,他就建氧化铝厂;造氧化铝要烧碱,他就上制碱项目;制碱要原盐,他干脆买盐矿。就这么一环扣一环,信发从一个小电厂,硬生生拼成了覆盖盐矿、发电、电解铝的全产业链企业。这种 “凡事靠自己” 的风格,让信发的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特别强,也成了张学信留给张刚最值钱的 “遗产”。
1981 年出生的张刚,跟父亲那代人的 “土办法” 不同,走的是精英路线。国内读的西北工业大学,打下理工科基础,后来又去澳大利亚读硕士,接触了全球领先的矿业和能源管理理念。那时候国内铝业还在拼规模,张刚已经学会用更精细的眼光看产业,这也让他后来的决策比别人多了层底气。
![]()
2006年,25 岁的张刚回国,没像其他富二代那样 “空降管理层”,而是扎进车间和工地,跟工程师、技术员混在一起。他不搞虚的,说话全靠生产数据、技术指标,这种务实劲跟父亲如出一辙。
31 岁那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发,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就像公司内部一次普通人事变动 , 在他眼里,这不是 “加冕”,是接了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时的信发,资产已经超过 1600 亿。
外界真正看到张刚的本事,是在新能源浪潮起来的时候。电解铝是 “高耗能” 行业,很多人觉得这行没未来,可张刚没扔掉老本行,反而给它加了 “新翅膀”。他盯上光伏,信发的铝棒悄悄成了光伏板支架的主力材料,市场占有率快到一半;接着又砸了两百多亿去陕西靖边搞高纯晶硅、工业硅项目。
![]()
他这步棋下得很精:知道未来新能源离不开铝和硅,一个做支架,一个做芯片和电池核心,把这两样抓在手里,就卡住了能源革命的关键位置。
这其实是把父亲 “补链条” 的逻辑升级了 , 不再只补传统铝业的链,而是补新能源的链。同时,信发也不再只靠热电,风电场、光伏电站慢慢加进资产版图,给这个老工业巨头注入了新活力。
张刚心里门儿清:铝业是根基,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新能源是未来,是第二台驱动引擎。他不喊华丽的转型口号,就凭着 “建项目、补链条” 的老办法,一步步把信发打造成更强大的产业闭环。
![]()
现在的信发,还是没上市、没多少曝光,但营收超 3000 亿、稳坐山东首富的事实摆在那 , 比起高调炫富,张刚显然更懂:真正的商业实力,从来不是靠曝光度撑起来的,是靠一条扎得稳、补得全的产业链,一点点干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