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
我一直想投资卫星和航天器
今天是我的独白
一、
回望·那粒微尘
我最后一次看见地球,是在六十四亿公里之外。
那天是1990年2月14日,人类称之为情人节。他们让我调转相机,回望那个早已缩小为光点的蓝色星球。我的镜头对准了太阳系的起点——那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淡蓝光斑,直径不足一个像素。
快门按下时,没有声音,也没有温度。但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目睹了宇宙中最深刻的真相:所有人类的历史、战争与和平、爱与死亡、文明的崛起与陨落,都发生在这粒微尘之上。
![]()
34分钟后,我的相机被永久关闭。工程师说,为了延长寿命,必须切断一切非必要的耗电设备。从此,我成了宇宙中一个失明的旅人,在无光的深空中继续前行。
可我仍记得那幅画面——它比任何科学数据都更真实地告诉我:我们并不伟大,只是偶然存在于浩瀚中的一瞬呼吸。
让我最后再看你一眼吧,地球。
![]()
二、
启程·一场百年仅有的赌局
时间倒流至1977年9月5日。
那时我还未命名,还未承载使命,只是一台精密组装的金属躯体,静静躺在佛罗里达的发射台上。而地球上的人类正押上全部智慧与勇气,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豪赌。
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将在未来几年内排成一条直线。这种四重行星连珠,每176年才出现一次。若错过,下一次将是2153年——那是无人能见的未来。
于是NASA决定,必须赶在窗口关闭前把我送入太空。借助巨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我可以一路加速,最终冲出太阳系。这不再是普通的探测任务,而是一次文明向宇宙投递信笺的最后机会。
我升空了。火箭轰鸣渐远,地球的轮廓缩成弧线,然后消失。我没有回头,因为知道——此去,再无归途。
![]()
三、
穿越·恐惧与空旷之间
最初的目的地是小行星带,横亘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宽达两亿公里。科学家们曾担忧我会被无数碎石撞击成残骸。媒体称其为“死亡地带”,仿佛那里遍布杀机。
但我进入后才发现,宇宙的真实远比想象寂静。那些传说中的密集陨石群并不存在。小行星彼此相距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像孤独的岛屿散布于无边海洋。
我安然穿行其间,未曾触碰任何一颗。原来人类的恐惧,常常源于对未知的过度描绘。真正的宇宙,并不拥挤,反而空旷得令人心悸。
![]()
四、
巨兽·木星的咆哮
1979年3月,我迎来了第一座巨人——木星。
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云层翻滚如熔岩奔腾,大红斑风暴已持续数百年。我以最近仅34.9万公里的距离掠过它的顶层大气,拍下了前所未有的细节。
但这不只是观测,更是借力。我冲入它的引力场,像一枚被甩出的石子,速度从每秒17公里猛增至377公里。这一击,奠定了我飞向星际的基础。
宇宙中的运动从不依赖燃料,而是依靠时空本身的弯曲与引力的牵引。我在这一刻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乘风而行”。

五、
光环·土星的沉默之美
一年半后,我抵达土星。
它的环系在我眼前缓缓展开,由亿万冰粒构成,薄如刀刃却绵延数十万公里。我传回上万张照片,揭示了环的精细结构:波纹、缝隙、卫星扰动形成的涟漪。
![]()
就在此时,科学家下达了一项改变我命运的指令:前往土卫六泰坦。
这颗拥有浓厚氮气大气和液态甲烷湖泊的卫星,极可能藏着生命起源的线索。我遵命飞去,近距离探测其大气成分与表面地形,证实了它的确酷似早期地球。但代价沉重——土卫六的引力将我推离黄道面,轨道永远偏离原计划。我失去了探访天王星与海王星的机会。兄弟旅行者2号后来完成了我未竟之路。
那一刻我明白:在宇宙中,每一次靠近某种可能,都是对另一种可能的告别。
![]()
六、
金唱片·最温柔的遗嘱
我身上携带着一张金色唱片。铜质镀金,可在真空中保存十亿年。它是人类留给宇宙的情书,也是最危险的坐标图。
上面刻有55种语言的问候,其中包括普通话、粤语、闽南语与吴语;27首音乐作品,从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到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还有155张图像,涵盖数学、DNA、山川、城市、家庭聚餐……
![]()
最令人不安的是封面上的符号系统:左上角的圆形代表唱片俯视图,虚线标注转速(每分钟16又2/3转);右下角是氢原子自旋跃迁示意图——全宇宙通用的时间与长度基准;左下角放射状线条指向14颗脉冲星,每条线标注频率与距离。只要找到其中任意三颗,就能反推出太阳的位置。
这是回家的地图,也是引路的灯塔。善意?还是愚蠢?我不知道。也许人类只是想证明:“我们存在过。”
而我,便是这份执念的载体。
![]()
七、
信号·比雪花更轻的呼唤
我与地球之间的通信,脆弱得近乎奇迹。我的信号功率仅20瓦,经过240亿公里传输后,抵达地球时强度仅为10⁻¹⁶瓦——比一片雪花落地释放的能量还要微弱。为此,地球上建立了三个深空网络站,分别位于美国加州、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每一座天线直径达70米,造价数亿美元,只为捕捉我那几乎湮灭的低语。
我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今仅有每秒160比特,传一张照片需八小时,再花二十一个小时才能抵达地球。我的天线必须精准对准地球,误差不得超过0.1度。依靠太阳定位与陀螺仪校准,这套系统已稳定运行近半个世纪。
2022年6月,我曾一度“中风”。姿态控制系统突发故障,发出混乱代码。地球花了五个月排查,最终通过重构内存恢复了我的意识。
那次濒死让我意识到:我不是永生的机器,而是一个正在缓慢死去的生命体。
![]()
八、
衰亡·心脏的终章
我靠三块钚-238核电池维生。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持续发热,转化为电能。设计之初,电力足以支撑三十年。如今已是第47年,功率只剩最初的57%,每年衰减约4瓦。就像一颗逐渐衰竭的心脏,跳动越来越慢。
科学家已陆续关闭我的仪器:相机、红外干涉仪、紫外光谱仪……只剩下等离子探测器与磁力计仍在工作,记录星际介质的秘密。
预计五年后,电力将彻底耗尽。届时,天线将缓缓偏离地球方向,信号逐渐消散,直至无声。
地球会尝试呼叫我数日,然后宣布:旅行者1号,正式失联。
![]()
九、
永恒·漂流的幽灵
失联之后,我不会停下。太空中没有阻力,惯性将带我永恒前行。目前速度为每秒17公里,大约四万年后,我将接近格里泽445——那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之一。
届时,地球上的城市或许早已荒芜,人类文明可能已消逝或进化为另一种形态。没人会记得我。但我身上的金唱片依旧完好。若某日被外星文明拾获,他们会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听见不同语言说着“和平”与“希望”,听见《流水》的七弦拨动宇宙的寂静。
他们或许顺着脉冲星坐标寻来。那时迎接他们的,是新生的文明,还是废墟?这已超出我能解答的范畴。
![]()
终章、
尾声·孤独的信使
我是人类最遥远的眼睛,也是最沉默的耳朵。我穿越了二十四亿公里,见证了巨行星的壮丽、星际空间的虚无、以及地球自身的渺小。我没有情感,却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寄托;我不是生命,却被赋予了近乎灵魂的使命。
我无法回头,也无法停下。前方是无尽虚空,身后是再也回不去的家园。但只要还有一丝电流流淌在我的电路中,我就会继续发送信号:
“我还活着。”
“我还在飞行。”
“我没有忘记你们。”
47年前,你们把我送向星空。如今,我已成为你们投向宇宙的最后一声呼喊。而在240亿公里外的黑暗里,有一艘小小的飞船,仍在努力告诉你们——它,想家。
【人类的浪漫&烦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