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句话在网上被反复引用——“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这句话出自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一个研究中国超过二十年的西方教授。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时,都会一愣:什么意思?国家不就是国家,文明又怎么“伪装”成国家?
可当你细想,就会发现这话背后有着惊人的洞察。西方看中国,看的是GDP、军力、制度;而马丁·雅克看的是文明的“底色”。在他眼里,中国的崛起不是一场经济奇迹,而是一场五千年文明的复苏。
那,这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让西方如此不安?
![]()
马丁·雅克1945年出生在英国考文垂,从小研究政治和经济。早年他还是英国共产党的一员,写文章抨击资本主义;后来在剑桥大学深造时,他开始对亚洲产生兴趣。真正改变他人生的,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
那是1993年,他发现这里的“国家”跟西方完全不一样。西方人谈国家时,想的是边界、选举、政府;而中国人谈国家时,想到的却是家、传统和祖宗。
![]()
比如在英国,一个人说“我是英国人”,指的是一种公民身份;但在中国,说“我是中国人”,往往还带着一种文化归属感——那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故事、语言和礼仪。
他越研究越震惊:原来中国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以文明为核心、用国家作外壳”的存在。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中国的版图、朝代、民族都在变,但那套文化、语言、价值观,却从未断过。
![]()
罗马帝国、古希腊、古埃及,这些辉煌的文明早已变成历史课本里的符号。拉丁语成了死语言,古罗马分裂成几十个国家。
但中国不一样,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今天的小学生还能认出来几笔;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今天的家庭教育还在讲“孝顺”“礼貌”。
这就是马丁·雅克所说的“文明的连续性”。他发现,无论是元朝的蒙古人,还是清朝的满族人,最终都被汉文化吸纳、同化。忽必烈修《宋史》,乾隆祭孔修书,这种文明的包容力,世界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
而西方的国家逻辑,是“打得过就存在,打不过就灭亡”。文明断了,国家就散了。中国却不同,它像一棵深扎在土地里的树,枝叶可以被风折断,但根始终没断。
马丁·雅克在书中写道:“中国不是一个国家在崛起,而是一个文明的回归。”
这种回归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的必然——当一个五千年未断的文明重新苏醒,全世界都必须重新理解它。
![]()
西方人一直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只有“民主选举+市场经济+基督教文化”才算文明国家。但中国偏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而且还越走越稳。
马丁·雅克认为,这正是“文明型国家”的力量所在。中国的制度并不是照搬西方,而是把几千年的政治智慧与现代治理结合在一起。
比如,“选贤任能”的传统从隋唐科举制延续至今。中国没有照搬“普选制”,而是强调让有能力、有品德的人管理国家。这种制度根基在儒家思想——“君子以德服人”。
![]()
在西方,政府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在中国,政府更像“大家长”。民众信任政府,因为在他们心里,“国家”是“家”的延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
还有“一国两制”的实践,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包容性。西方习惯于“一国一制”的思维,而中国却能在一个主权下容纳不同制度。
这并不是政治权宜,而是源自“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念。中国人看重的不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是文明内核的和谐一致。
![]()
再看文化层面,中国社会的核心始终是“关系”而非“契约”。
西方社会讲“个人”,中国社会讲“家庭”。春节时,千万人赶回家团圆,这种“回家”的执念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可在中国人心里,家不仅是住所,更是身份和归属。
这种文化的力量,还表现在社会稳定上。西方靠法律维持秩序,中国靠文化与人情维系。老人摔倒了有人扶、邻里吵架有居委会调解,这些不是制度强制的结果,而是文明的惯性。
![]()
马丁·雅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中国的稳定不是靠警察,而是靠文化。”几千年来的“礼治”思想,让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秩序感”。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它不靠外在的强制,而靠内在的自觉;它不崇拜个体自由,而追求整体和谐;它不排斥差异,而追求共存共荣。
这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被打断过,也正因为如此,它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和适应力。
![]()
在马丁·雅克看来,中国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经济强大,而在于它的文明能自我更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曾一度赶超世界,但后来泡沫破裂;而中国不同,它不是靠短期繁荣,而是靠文化根基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吸收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念,但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融入自身的传统文化。比如“共同富裕”的概念,本质上就是儒家“均贫富”“讲仁义”的现代表达。
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贸易国。但在马丁·雅克看来,这些数字背后,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复兴力”。
![]()
“一带一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不是简单的投资项目,而是文明交流的延续。古代丝绸之路靠驼队,如今靠高铁与港口;
古代中国带去丝绸、瓷器,如今带去技术、基建和发展理念。不同于西方的“殖民输出”,中国输出的是合作、共赢与信任。
非洲、拉美、东南亚许多国家因此焕发新生,它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讲意识形态,只讲实事求是”的伙伴。
![]()
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悄然扩散。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春节成了联合国假日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中文、看中国电影、吃中餐。这不是征服,而是文明的吸引力。
马丁·雅克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不需要打仗,就能改变世界观。”因为中国的理念不是“我赢你输”,而是“和则两利”。
![]()
这种文明自信,正在影响全球的价值体系。过去的国际秩序由西方主导,如今中国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现代化不止有一种模样。西方的道路是“工业革命+殖民扩张”,而中国的道路是“勤劳+共建共荣”。
他认为,中国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在告诉世界:你可以不做美国,也能成功。这,就是“文明型国家”的力量。
![]()
马丁·雅克的那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西方看不懂的中国。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不是国家的胜利,而是文明的觉醒。这个文明不靠征服,不靠扩张,而是靠吸引与融合,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新的秩序。
五千年风雨不灭,文明血脉相连——这是中国最深的底气。当世界还在用“国家对抗”的思维看待中国时,它早已以“文明复兴”的姿态走上新的舞台。
或许,真正值得世界思考的问题,不是“中国为什么强”,而是——一个延续五千年的文明,当它再次崛起,会让世界变成什么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