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冠疫苗研发的竞速赛中,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凭借 Novavax 疫苗等明星产品一战成名。这个看似小众的生物平台,不仅能高效生产疫苗,还能制造治疗性蛋白、基因治疗载体等多种生物药。本文将从 “为什么昆虫细胞能成为制药主力”“它面临哪些技术难题”“未来如何突破局限” 三个维度,用通俗的语言揭开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神秘面纱,看看这种 “以虫制药” 的黑科技如何改变生物医疗行业。
![]()
一、昆虫细胞凭啥能扛起制药大旗?
提到疫苗生产,大家可能会想到细菌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发酵,很少有人会把疫苗和昆虫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我们身边不少获批疫苗都出自 “昆虫工厂”—— 比如 Novavax 的新冠疫苗 NVX-CoV2373,还有中国获批紧急使用的威克欣疫苗,都是用昆虫细胞生产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优势远不止生产疫苗。它能制造治疗癌症的重组蛋白、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甚至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复杂蛋白质的结构。据研究数据显示,它在易用性、成本效益和生产速度上,比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平台还要略胜一筹。
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体型微小的昆虫细胞,为什么能成为生物制药的 “全能选手”?它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核心优势一:安全无虞的 “生产车间”
昆虫细胞的 “安全牌” 打得很响。它的生产载体是杆状病毒,这种病毒有个特点 —— 只感染昆虫细胞,不会在人类或其他脊椎动物细胞里复制、传播,更不会整合到我们的基因组中。2023 年,经合组织(OECD)也证实,杆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没有风险。
这意味着用昆虫细胞生产的生物药,不用担心病毒污染带来的安全隐患,这在疫苗、基因治疗产品等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药物中,是至关重要的优势。
核心优势二:高效灵活的 “多面手”
昆虫细胞的生产效率让人惊叹。它能快速表达重组蛋白,还能进行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让生产出的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更接近天然状态。比如病毒样颗粒(VLPs),这种没有病毒核酸、却能激发免疫反应的 “仿病毒结构”,是优质疫苗的核心成分,而昆虫细胞正是生产 VLPs 的 “一把好手”。
从应对突发疫情来看,昆虫细胞的灵活性更是无可替代。当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时,研究人员可以快速修改基因序列,让昆虫细胞生产出针对变异株的疫苗。就像 WestVac 生物制药研发的三价疫苗,能同时应对 Delta、BA.5 和 XBB.1.5 变异株,这种快速迭代能力,让昆虫细胞在对抗新发传染病时极具优势。
目前,已有多款利用昆虫细胞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生产的药物获批或进入研发阶段,涵盖人类疫苗、动物疫苗和人类治疗性蛋白,具体如下(即原文表 1):
![]()
核心优势三:低成本高产出的 “性价比之王”
生物制药的成本一直是行业痛点,而昆虫细胞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培养条件相对简单,不需要昂贵的培养基和严格的无菌环境,大规模生产时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昆虫细胞的生产规模能轻松扩大。有数据显示,50 升的昆虫细胞培养体系,产出相当于 200 升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体系,而且它的细胞密度能达到 8-10×10^6 cells/mL,是哺乳动物细胞的 10 倍左右。这种 “小体积高产出” 的特点,让它成为大规模制药的理想选择。
下图清晰展示了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应用范围,从重组蛋白、疫苗到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几乎覆盖了生物医疗的多个领域:
![]()
二、昆虫细胞面临的 “成长烦恼”
尽管昆虫细胞优势突出,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在成为生物制药主流平台的道路上,它还面临着几个关键技术瓶颈,这些 “成长烦恼” 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
瓶颈一:生产过程中的 “不稳定因素”
昆虫细胞在感染杆状病毒后,容易出现凋亡现象 —— 细胞提前死亡会导致目标蛋白产量下降,还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外,感染过程中产生的杆状病毒残留,也给后续的分离纯化带来了麻烦。
对于治疗性抗体这类高价值生物药来说,昆虫细胞的产量还不够理想。病毒感染带来的生产波动,让它在抗体生产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更多还是用于疫苗等对产量要求相对宽松的产品。
瓶颈二:产品质量的 “细节短板”
昆虫细胞生产的蛋白质,在糖基化修饰上和人类细胞存在差异。简单来说,就是蛋白质表面的 “糖链结构” 不一样,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稳定性,甚至引发免疫反应。
虽然这种差异对疫苗等产品影响不大,但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治疗性蛋白、抗体药物来说,糖基化的 “人源化”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抗体药还是选择用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的原因。
瓶颈三:规模化生产与监管的 “双重挑战”
在大规模生产中,昆虫细胞的培养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感染复数(MOI)、收获时间(TOH)等参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昆虫细胞的下游纯化工艺相对复杂,尤其是去除杆状病毒残留和宿主细胞杂质,需要专门的技术手段。
从监管角度来看,虽然已有多款昆虫细胞来源的药物获批,但由于昆虫细胞可能含有内源性病毒元件,监管机构对其病毒安全性的要求依然严格。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验证,证明产品中没有潜在的感染性病毒,这也增加了产品获批的难度。
以下是昆虫细胞与哺乳动物细胞(HEK293)在生产基因治疗载体(rAAV)时的性能对比,能更直观地看到两者的优劣:
![]()
三、昆虫细胞的 “破局之路”
面对这些技术瓶颈,科学家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帮助昆虫细胞突破局限,未来它的应用场景还将持续扩大。
技术突破一:基因工程改造 “升级” 生产系统
基因编辑技术让昆虫细胞实现了 “量身定制”。研究人员通过 CRISPR-Cas9 技术,敲除了昆虫细胞中容易导致凋亡的基因(如 Sf-Caspase-1),让细胞在感染病毒后能存活更长时间,从而提高蛋白产量。
针对糖基化修饰的问题,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改造,让昆虫细胞表达人类细胞的糖基转移酶,生产出 “人源化” 的糖蛋白,解决了产品质量的核心短板。此外,对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改造也取得了进展,比如删除非必需基因、优化启动子,让病毒更高效地驱动目标蛋白表达。
技术突破二:生产工艺的 “精细化” 优化
在生产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找到了昆虫细胞培养的最佳参数。比如优化感染时的细胞浓度(CCI)、感染复数(MOI)和收获时间(TOH),能让病毒样颗粒(VLPs)的产量大幅提升。
下游纯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新型离子交换介质(如 Fractogel®-TMAE)的出现,能更高效地分离目标蛋白和杆状病毒残留;无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开发,更是从源头解决了病毒污染问题,让纯化工艺变得更简单。
下图展示了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完整生产流程及对应的优化方案:
![]()
技术突破三:新兴应用领域的 “拓展”
除了疫苗和治疗性蛋白,昆虫细胞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崛起。用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在产量、完整衣壳比例和安全性上,都优于传统的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系统。目前已有 3 款用昆虫细胞生产的 rAAV 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上市,未来这个领域的增长潜力巨大。
在基础研究中,昆虫细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科学家生产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复合物,为研究蛋白质功能、开发新药物靶点提供支持。比如通过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研究人员成功生产出尼帕病毒的关键蛋白,为筛选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工具。
未来展望:AI + 合成生物学的 “强强联合”
如果说现在的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是 “2.0 版本”,那么未来在人工智能(AI)和合成生物学的加持下,它将升级到 “3.0 版本”。
AI 技术能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精准预测最佳培养条件,甚至提前预判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让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而合成生物学则能设计出全新的昆虫细胞株和病毒载体,让昆虫细胞不仅能生产已知生物药,还能制造出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新型药物。
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比如 FDA 推出的 “平台技术认定” 政策,未来用昆虫细胞平台生产的新药,将能享受更简化的审批流程。这意味着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将在应对突发传染病、开发罕见病药物、推进精准医疗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语
从被忽视的 “小众平台” 到生物制药的 “主力选手”,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逆袭,背后是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用 “以虫制药” 的独特方式,打破了传统制药的局限,为我们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更廉价的生物药生产方案。
虽然目前它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随着基因编辑、AI、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昆虫细胞生产的疫苗、抗体药、基因治疗产品走进临床,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这场 “以虫为媒” 的生物制造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