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便是重阳节了。重阳节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节日,因为在法定节假日上,它没名分;在节气排序上,它也没位置。
退一步说,即便是在扫墓祭祀的习俗上,它也并不是唯一一个享有特殊活动的节日,排在它之上还有个“清明节”,法定的祭祖扫墓节日!
![]()
说起重阳节的印象,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王维诗人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到了,扫墓,登山,插茱萸!
![]()
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点,从它的名字叫法中,就能略窥一二。
重阳节被称为“重九”,因为其时间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两个九相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阳数,且为最大数,所以“重九”,也叫“重阳”。
中国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便是取了阳数的最大数“九”,以及五居正中,“九五”组合既“得中”又“得正”为寓意。《周易·乾》卦中的说“九五,飞龙在天。”说的便是皇帝的尊称。
尽管如今的重阳节,节日氛围大不如前,但是其习俗活动和讲究,仍在传承和延续着。你知道几个呢?一起来看看。
![]()
一,登高
说到登高,很多人想到的是游玩,风景,打卡拍照。尤其是秋天时节,秋高气爽,草木金黄,景色宜人,适合出“大片”!
![]()
然而,重阳节最早提到的“登高”习俗,压根不是什么岁月静好。那简直是一场生死时速的生存游戏。
故事要倒回到数千年前,从一个叫桓景的普通人说起。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这样记载:东汉时期汝南人士桓景,跟随着道士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突然着急地把他拉到一边说:
![]()
“小子,你摊上大事了!”
“九月九,瘟魔要来了。你们全家——包括鸡鸭牛羊——一个都活不成!”
怎么办呢?费长房给出了方案:
“第一,全员撤离,往高处跑,越高越好;第二,每人佩戴茱萸香囊,味道越冲越好;第三,带上菊花酒,关键时刻能保命。”
![]()
桓景不敢怠慢,重阳节那天,他带着全家老小,像逃难一样往山上冲。人人面色凝重,怀里揣着神秘香料,手里攥着自制药酒,一路头也不回地向山顶狂奔。
等他们在山上熬过心惊胆战的一天,黄昏时分壮着胆子回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冷气:鸡圈里的鸡、院子里的狗、棚里的牛羊,全都口吐白沫,倒地身亡。
看完这个故事,再品“登高”这两个字,你所感觉到的分量,是不是有了一些不一样呢?
二,佩茱萸
茱萸,这个如今听起来有点陌生的植物,在古代那会儿,却是重阳节的“火爆单品”,人们把它插头上、戴身上、挂门上。
![]()
《西京杂记》里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人们为啥对它爱得深沉呢?原来茱萸那股子冲味儿,是天然的驱虫剂!秋天蚊子准备“最后的疯狂”,茱萸一出场,全剧终。古人把它封为“辟邪翁”,其实就是给科学效果穿了件文化外衣。
茱萸还有个CP——菊花。一个当“辟邪翁”,一个做“延寿客”,重阳节这天,人们头上茱萸菊花齐上阵,让秋天的仪式感拉满!
![]()
三,敬老
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老人节”。有人可能会问:一个登山、扫墓的节日,为何还与老人节扯上联系呢?我们从重阳节的几大习俗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重阳节饮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是“延寿客”,能使人健康长寿。
![]()
重阳节食重阳糕:“糕”与“高”同音,不仅寓意“步步高升”,更蕴含着“高寿”的美好祝愿。
重阳节登高“避祸”:桓景登高避瘟神的故事,其目的也是祈求家人平安、生命长久。
所以,从这些习俗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健康长寿。
此外,数字“九”也有隐喻:九为极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有至高、至大之意。同时,“九”又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寓意。
![]()
这个日子本身,就充满了对生命长久的祈愿,与敬老尊老的精神内核一致。
另外,最重要,也是直接的原因是,1989年国家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
所以,总的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化认亲”,而非生硬的嫁接。
![]()
关于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和冷知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